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百姓念党恩

时间:2021-07-06 09:22人气:来源: 人民日报

“这是北京天桥东边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死猫、死狗和偶尔发现的死孩子。附近硝皮作坊、染坊所排出的臭水,和久不清除的粪便,都聚在这里一齐发霉,不但沟水的颜色变成红红绿绿,而且气味也教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所以这一带才俗称为‘臭沟沿’。”这是话剧《龙须沟》里老舍先生对金鱼池地区的描述,但昔日的龙须沟,如今的金鱼池社区,早已旧貌换新颜。

干净整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步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的金鱼池社区,昔日的龙须沟景象早已不复存在。一汪池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自在地游着,话剧《龙须沟》中的角色“小妞子”铜像静静矗立在岸边,见证着从“龙须沟”到“金鱼池”的蜕变。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百姓念党恩

如今环境优美的金鱼池社区。 人民网 尹星云摄

三次大改造 百姓念党恩

家住天坛街道金鱼池中区社区的居民宋承芳,亲身经历了金鱼池地区的三次变迁。

“我从小就在龙须沟长大,小的时候住在小破平房里,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房也漏,缸也飘起来了,水都漫到床上,我和弟弟妹妹打着伞蹲在床上,特别害怕,就大声哭。后来听到院子里边喊:‘孩子们,别哭了!’警察来了,把我们一个一个背出院子。” 宋承芳回忆起小时候的住宿环境,不禁唏嘘。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百姓念党恩

50年代的天坛路和金鱼池居民住宅旧景(第一次改造)。

1950年,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河道治理,龙须沟明沟变暗沟,臭气熏天的臭水沟不见了。但这次改造,街道和房屋还基本保留原样,房屋低矮,墙体开裂,院内无厕所,缺少自来水和污水管线。

1960年,北京市政府对金鱼池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填平了残存的金鱼池,在原址上建起了53栋简易楼,形成金鱼池东、中、西街,几代住在棚铺房里的居民住进了楼房。“我们家也分到一套面积28平方米的楼房,一间大屋加半间小屋。”宋承芳说。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百姓念党恩

金鱼池经过第二次改造,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简易楼经历30年以后,外面的墙皮脱落,下水道总是堵。一层五户,厕所就俩,分成一边儿男的一边儿女的。这要进去一个人,外边着急的时候直跺脚。”宋承芳回忆道。

2001年,金鱼池危改工程动工了,这是当时全市最大的成片简易楼改造工程。为了让金鱼池老百姓能及早回迁,工人们日夜连轴转地施工。从打地基到一层层叠起的新楼,居民们一点点看着变化,盼着回迁。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百姓念党恩

金鱼池160户首批回迁居民拿到了新家钥匙。

10个月后,2002年4月18日,金鱼池160户首批回迁居民拿到了新家钥匙。宽敞的楼房、整洁的街道,老街坊们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

此后每年的4月18日,居民们都会回到金鱼池社区共度“回迁纪念日”。每年的那一天,也提醒着人们,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所发生的三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河道治理、平房上楼、危房改造,金鱼池地区的环境变迁,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变迁,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心和爱护。

“老舍若来寻故地,当惊巨变续华章。”回迁居民亲笔写下的这首歌颂《金鱼池小区》的诗是这里巨变的最好见证。宋承芳坦言:“亲身经历了金鱼池的三次变迁,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金鱼池会越变越好。”

一出戏一群人 台词句句含真情

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2012年6月,恰逢北京人艺成立60周年,天坛街道成立了群众艺术社龙须沟话剧班。在人艺著名演员李滨老师的指导下,话剧班演员们从剧本到台词、从眼神到动作,一点点打磨、一点点完善,每周风雨无阻地排练,只为打造一出草根版的“殿堂级”话剧。

居民王建和就是话剧班里的一员,在《龙须沟》里面扮演拉洋车的丁四。“当时街道成立话剧班我就报名了,真没想到我这个普通老百姓还能登上舞台,过一把演戏的瘾。” 王建和笑着说。

“我们话剧班平均年龄在65岁,最大的80岁了。岁数大了,背台词就是一关。”在李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反复练习,争取一个字不落。后来,李老师又让大家在体会理解人物的基础上,结合剧情、动作记台词,练习的多了自然也越来越熟练。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