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山海情——北京扶贫支援工作者群像(2)

时间:2021-03-15 07:20人气:来源: 经济日报

  来到昆玉市人民医院之前,53岁的王红宇对当地缺乏医疗人才的情况有一些心理准备。但来了才发现,科室新来的3名医生毕业都不到一年,实践经验很少。来了病人,她们都不敢下针。

  “别怕,在我身上扎针,这样我才能发现你们的问题。”在王红宇的鼓励下,年轻医生战战兢兢地在师傅身上练习扎针。“轻了,下手再重点!”“这针扎得准!”体会着不同的针感,王红宇同步指导,3位年轻人迅速成长。“只有让本地的年轻医生学会了,才能真正把技术留下来。”把针灸技术留在当地,是王红宇最大的心愿。

  挂职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的任轶,带队开展健康精准扶贫“爱膝行”,至今已经救助15位患者,争取救助资金100余万元。41岁的德吉9年前出现了关节疼痛症状,由于没能及时治疗,病情恶化坐上了轮椅,吃、穿、上厕所都需要丈夫帮助。“成了一个没用的病人。”德吉回忆起来有些伤心。在“爱膝行”帮助下,她术后第三天就成功下地,而且手术没花一分钱。德吉现在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牵着孩子的手在家门口散步。

  在青海玉树,北京援青教师郭仲强一年就写出一部130多页的英语教材。这本教材,有一半篇幅是他吸着氧写出来的。

  在玉树,郭仲强发现不少孩子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学校也没有固定教材,全靠老师零散地教一些语法。担任副校长的他决定为孩子们编一本教材。

  郭仲强放弃了节假日,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编写教材上。在高原,郭仲强的血氧值一直没有达标,高原反应半夜两三点钟睡不着觉,他就翻身起来再写上一会儿;一次打水意外闪伤了腰,每坐半小时就得躺下休息一会儿,但为了赶教材,他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

  2020年4月初,8万多字的教材终于完成了。这部饱含着心血的教材,可以让学生两年内从英语零基础达到高二水平。“好好学英语,将来走出高原,看见更大的世界。”援青结束离开玉树时,郭仲强这样勉励学生。

  在新疆和田,康柏利白天授课,晚上义务为学生补课,自掏腰包购买汽车零部件用于教学实践,即使意外骨折仍然拄着双拐坚持授课。在他的协调下,和田地区教育学院320多名师生先后到北京学习深造。

  大爱无言。为了让广大贫困群众生活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北京的扶贫支援工作者将赤诚之爱撒播到希望的田野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手机里的爸爸”,舍小家为大家

  “我是孩子‘手机里的爸爸’。”杨旭常这样自嘲。他是北京市第五批援助内蒙古的干部,2019年4月到通辽市担任扶贫办副主任。当时,孩子还不到10个月。作为父亲,杨旭错过了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重要阶段,只能抽空用微信视频,隔着屏幕逗一逗女儿。

  “爸爸在哪里呀?”有一次假期回到北京的家中,家人问女儿。将近两岁的孩子习惯性地指了指手机。在孩子的记忆里,爸爸只出现在手机里。杨旭心酸极了。

  也因为女儿的原因,杨旭对扶贫受援地的孩子们格外关注。当得知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中心小学因教学设备短缺,部分在嘎查(村)教学点的孩子学习存在困难,杨旭和同事们冒雪驱车去一线调研。26公里的乡村路,足足开了近两个小时。“看到孩子们顺利开学,我对女儿的亏欠好像也能得到一点儿补偿。”杨旭说。

  内蒙古的冬天寒冷而且漫长,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在奈曼旗,北京援派教师蒋京春每天骑行20多公里,往返工作单位和宿舍。2020年10月,蒋京春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妻子出了车祸,脚骨折了,家中无人照顾。蒋京春回到家中,仅过了两天就不得不跟爱人告别,“请护工吧。当地的孩子和老师还在等着我。”看着目送自己的妻子,蒋京春满脸泪水:“我一定把当地的教学质量搞上去,不干出点儿名堂我都对不起你。”

  初到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一个月,挂职当地扶贫办副主任的杨甲民每天行程四五百公里,下乡走访牧户、考察项目。回到北京对接工作,常常是当天去第二天回,甚至是当天往返。由于行程排得很满,他甚至没时间“顺路”回家看看爱人和孩子。“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同事们调侃杨甲民常用的一句话。

  不是他们不能回家,而是所有扶贫支援工作者都对时间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在家庭中,他们是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只有一个名字——“战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乡过上幸福生活,是他们热切要攻下的山头。

  支援“第二故乡”,一辈子的事业

  扶贫支援,就像一根无形的接力棒。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成为一份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