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1-02人气:加载中...
中国多山,山是大地的骨架;中国人喜山,对山的情感极重。山里人靠山吃山,感恩于山的馈赠,山外人好入名山,寄情于山的浪漫。
贵州最不缺的就是山。与一望无垠的广袤平野不同,乌蒙腹地的六盘水有着嶙峋的美丽,而山高沟深、耕地零碎、山地占比97%的现实困境,却让农业发展困于藩篱。
寻山解题,问山破题。山里的人,深知山川孕育风物万千,大山脊梁里的六盘水市水城区,则用一片“叶子”,勾勒起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篇。
从印度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经云贵高原到东部沿海和台湾,以北纬26°为中轴线,这条黄金产茶带上,水城区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山地小气候为茶叶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在“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之一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直接辐射区的历史中早已洞见,水城种茶、喝茶、礼茶的历史悠远绵长。千百年前,沿茶马古道落地山间的茶籽,孕育出山间独特的宝藏,茶路飘香。
山川之美,风味独特。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水城春为代表的茶企开始崭露头角。2012年推出的第一款手工扁形茶,以第一个商标“春意”,打开了这场“春意盎然”。
“如果说过去农业更多受制于山地的局限,那么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地形劣势完全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发展出优势产业。”深谙特色是“生命线”的水城区,开始把制约农业效益的穷山变成高效农业发展的靠山。
筐采盈盈、杀青晾晒、塑叶成形落就杯盏浮沉载载……水城区南部园区龙场乡的白族小镇里,正见证一场寻山、问山的生动实践。
龙场乡,生在山中,长在江边,北盘江穿境而过,山水云雾,一经寓于产业,便迅速幻化出无限可能。因“山地”而制约,也因“山地”而破局,海拔高、土贫瘠的龙场乡,将气候与土地“玩”出了新花样,成为水城区念好“山字经”写就“茶文章”的生动缩影。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拿锄头到拿剪刀……10.02万亩茶园生机盎然,一颗颗茶芽通过一道道工序,经历淬火历练升华为香气四溢、惹人生津的“水城春”,也成为水城区“一叶”成就“一业”蹚出的绿色新路。
坚持山为特色,绿为主色,在严守生态红线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创新模式、塑造品牌等手段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生态栽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一杯“干净茶”,点绿成“新”。
聚焦“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区域发展定位,将茶产业发展同康养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释放康养价值。一手加快充实茶叶种质资源库,不断培育本地品种,一手引进其他适生品种,从源头壮大春茶“家族”,把康养的内涵外延,一杯“健康茶”,点绿成“金”。
坚持给了“田头”给“甜头”,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支持,提高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把算好“增收账”与鼓足“钱袋子”两手抓,茶叶种植面积达10.02万亩、惠及茶农4万余人,2024年茶叶产量预计200吨左右,产值2亿元以上,一杯“振兴茶”,点绿而“兴”。
凭着山所带来的生态优势,万亩茶山催生出融合化的新业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薄雾似纱,宛若水墨画。大山臂弯里,绿色、生态、高效再一次成为发展共识——以一片茶叶,一抹茶香,水城区撬动旅游产业,续写带动4万余人增收的故事。
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水城区把“旅游+”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按照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集采摘、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把茶山变风景,将茶园变景区。
植此青绿,春色万里。一座座茶山碧波荡漾、一栋栋农家小院幽静雅致,青绿葱茏之中展现和谐宜人风景,人在景中、景在人中。“春季采茶踏青,夏季避暑养生。”茶文旅融合之下,“一片叶子”挥笔写下满山的“共富之约”。
用一杯春茶,打开春天。2025年1月1日,“水城春”早春茶抢“鲜”开采,以茶结缘、以茶会友、以茶弘文、以茶兴业,“我们诚邀各位到‘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做客,畅游云雾中的水城,品尝舌尖上的春天,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
春风又绿康养地,惜春才是识春人。
责任编辑:高刚
来源: 贵州日报报刊社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贵州日报报刊社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