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道德文章典范垂

时间:2023-07-18 10:34人气:来源: 山西日报

道德文章典范垂

贾克勤

  凡是与姚奠中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其学问如浩浩大海。的确,和一些教授常年只专于某一个研究领域,甚至只讲得了某一段文学史相比,姚先生治学的广博令人称奇。

  在《姚先生的课堂》一文中,姚先生的弟子刘毓庆说:在山大中文系师生中盛传,姚先生讲文学史是一绝。确实他的文学史课对我的启发是我此后的学习中未曾有过的。中国文学史时间长、内容多,每一个朝代都有成群的作者、成堆的作品,每一个名头稍大一点的作者,生平、思想总会有纠绕不清的问题,我也听过别的老师讲,往往缠到一个问题中拔不出来,他却可以用三四个课时把文学史讲清楚。如讲屈原,用“任、疏、放、迁”四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并围绕这四个字讲述其经历;讲汉代散文,用“诸子衰歇,史传大成”八个字概括其发展情况;讲汉代文学,用“赋地位强,散文大家多,诗成就高”三句话概括这个时代的诗、赋、文的创作;讲魏晋南北朝文学,用“散文变成骈文,大赋变成小赋,五言诗创作兴盛”三句话,概括这个时代的文学变化。当时上课的时间很少,一年有半年的时间是开门办学,下工厂、到农村,与工人、农民一起搞运动,课程安排随时都有可能变,这就使得教学计划只能做短考虑,不能做长打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更突出地显示了姚先生的教学水平——不管给多短的时间,他都能完整地讲完一个内容,而且重点突出、信息量大。

  确实,姚先生的所作所为,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古人讲,以德服人,何人不服。我们在姚奠中先生那里学到的不仅是学问,而且在他身上汲取到一种浩然正气,一种豁达豪迈、上善若水之美德。

  姚奠中先生的思想观点,主要不是将其仅仅体现在学术著述上,而是能够将其转化成一种“生命力”,把所得到的学问和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即生化了、活化了、生命化了。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笔墨精神立,风云骨气存”“识广胸怀阔,静观气自平。纷繁元历历,化育赞生生。”姚先生这些自作诗,也正是他豁达人生和宠辱不惊的大家气度,及历经磨难而依然保持旷达淡定、不计得失和优雅潇洒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

  到了95岁时,姚先生仍然有诗:“行年九十五,自儆怀卫武。以此树家风,可大更可久。”我认为,姚先生诗里所讲的“可大更可久”,并不仅仅是指年岁上的长寿,而更是一种“永恒”的发展观;“以此树家风”更能体现姚先生“以正己为本、从义为怀、用世为归”“有为兼需有守”的“赤子情怀”。特别是在百岁之年,姚先生不但把自己所有的书法精品和多少年的积蓄捐出来,成立“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用以弘扬国学、奖掖后学,而在他的带领下,四个子女也积极捐赠。

  在当下,这种精神显得更加可贵。

  道德与文章,可以说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人们评价一位学人的标准。司马光把“德”作为人才与治国的最高理念:“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德”不仅是其重要的元素,也是文化人在文章中的生命力之所在。

  凡是拜访过姚先生的客人,都对“亦曲园”的本意怀有极大的兴趣。如果读读姚先生的自赏诗《小园》,就会把人带到一个新的境界,其“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其意甚明、其志甚笃。

  记得有次和姚先生谈起“亦曲园”时,问其来历,姚先生只是随意笑一笑说,我的师爷爷俞樾先生有一个“曲园”,我的园虽小,也算是一个,所以管它叫“亦曲园”。

  其实,姚先生对前贤的感念和“重师德”亦在“曲园”之中:园中有一条折如曲尺的小道,每天下午,姚先生都要在小花园里散步。

  时至百岁高龄的姚先生遇客来访时,无论来客的年龄、地位,总要欠身挥手、蔼蔼致意,唐章遗风流韵,于此行止细处灼然可见。

  “亦曲园”在姚先生的生命历程中亦有着非凡的意义:“亦曲园”是姚先生感念师爷爷俞樾先生,改“曲园”为“亦曲园”。其实,这只是“亦曲园”的一层意思。

  对姚先生的学习与研究时,不具备“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精神,很难进入佳境,很难知其底细,很难领会精神实质,很难找到“文化生长点”。

  在纪念章太炎的很多文章中,有一则关于太炎先生早期入室弟子陈存仁在《访曲园居,墙壁题诗》一文中回忆说:“当年章师和我去杭州,第二日,就迫不及待去昭庆寺‘楼外楼’的‘曲楼’去凭吊老师俞樾‘曲园’故居,已是大名人的章太炎仍在‘春在堂’点起香烛为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并在曲园墙上题诗,黯然而别。”

  国学大师章太炎,终生不忘师恩,为恩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百岁鸿儒姚奠中,寓所立“亦曲园”,终生思念自己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其道德、其礼仪、其人格、其风范,令人敬佩。

  在姚先生寓所的客厅右侧,一幅高水准的章太炎先生“人物肖像”素描,十分引人注目;在姚先生的书法作品中,章太炎的《菿汉微言》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姚先生以《菿汉微言》的学术思想为平生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观点,多次用书法形式表现这个内容。而且,在认真学习和研究姚先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姚先生的家中有章氏肖像、书艺中载有章氏《菿汉微言》信条,心中永远感念着师恩——师德,是传统“道德”精神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许多美好的传统道德。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姚先生对章太炎先生终生怀念,总想把先生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而自己在中年时期却境遇坎坷,没有条件去实现;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被各种教学任务和社会的活动所缠身。1974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收到国学大师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的一封信,信中提出整理章太炎遗著的想法,并附上一份可担此任的章氏弟子名单,姚奠中的名字便在其中。周总理对此十分重视,将此信转给正在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打听姚先生其人。那时,姚先生远在山西大学,辗转闻知此事,百感交集。

  姚先生在自传中回忆:“1978年以后,我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政治地位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因而又兼职越来越多、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作为章门晚年弟子,觉得这个事情对我来说责无旁贷,几经考虑,决定先从写传记做起,认为不把其生平经历弄清楚,就很难全面透彻地把握著作中的思想内蕴;而对于遗著,也只能是文字、版本等表层整理,至于研究,则很难谈到。我的《章太炎传》原稿,也只是作为参考资料之一。我的研究生董国炎毅然挑起了这副担子,完成了近40万字的《章太炎学术年谱》,令人欣慰,而我也颇有如释重负之感。”

  姚先生“远富贵,淡名利,从义为怀、勇决为行”的“人生境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北宋儒者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使命与文化事业,千余年间,激荡士心、继统而立、血脉相贯,乃有中华硕美之学,卓然于世。这种精神与责任,在姚奠中先生这一代学人身上体现得很充分,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姚先生的真正价值。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山西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