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中国语言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时间:2022-10-20 12:45人气: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新型语言智库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为建设新型智库提供了契机。建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应急体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情况和人才培养状况,传播汉语言文化,均离不开语言智库的发展,语言智库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传播能力在扩大智库的思想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新时期智库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语言智库国际传播过程是语言智库研究者借助其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文化战略研究层次,拓展经济文化政策制定视域,让传播内容的话语概念被传播受众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国际受众行为及本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与定位

  语言在国际共识的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智库则以其强大的专业能力为经济文化传播赋能。中国语言智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了献策者、引领者、建构者、推动者和联结者的重要角色。

  语言智库是国际问题的献策者。随着国际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各种语言关系在国际交往中变得更为复杂,语言问题很可能产生非语言的影响,如果语言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就有可能演变成政治冲突。国际局势复杂动荡,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语言问题日益突出,安全的语言需求空前高涨,语言的安全价值被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经济、信息、国防、政治安全等领域。语言安全治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协同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文化异质性的产生,全球资源、能力和知识有时没有用于加强沟通和合作,反被用来制造隔阂,甚至扩大分歧。语言智库的存在,更容易构建由国外智库和学者组成的全球范围的圈层和网络,为国际问题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为探讨解决方案提供了平台,为本国政策的传播和主流化提供了渠道。

  语言智库是国际议程的引领者。语言是承载文化、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思维载体,知识需要用语言精准表达。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国家的经济竞争离不开规则制定及实施的话语表达。当下,语言智库议题不再单一,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性话题。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传播等都离不开语言智库支持,语言智库研究还作用于促进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沉淀,对内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对外提高国际话语权和领导力。以语言智库为载体,为国家现实问题研究和传播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是当今语言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言智库是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者。话语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表达思想、相互沟通的有效工具,个人和组织在社会事务的参与中被赋予一定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社会话语体系。话语不仅描述、建构还反映现实关系,无疑是建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话语权通过话语体系来实现,话语体系是人们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征,蕴含着话语者特定的思想立场和价值观念。中国大部分智库影响力不够,语言智库可以和国内其他智库互动、互补,在国际事务中联动发声,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语言智库是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推动者。由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剧,语言竞争也日益激烈,语言的国际地位与语言权力的争取和维护形势严峻,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亟待加强。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限,目前汉语言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主观性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语言智库建设强调语言文化的有效输出及信息传递的话语引领权,将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语言智库成为国际合作的联结者。传统智库在跨国沟通、公共外交方面存在短板,但智库彼此之间存在学术研究、研究议题的共通性。随着全球语言治理的专业性、协作性和竞争性的不断加强,语言治理议题日益复杂化,要求不同专业领域的智库研究和成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种专业领域间沟通需由具备长期学术积累和政策聚焦能力的智库学者来承担。中国语言智库可以借助语言优势,统筹国内外资源,建立中外研究团队,拓建国际传播渠道,提升智库成果对外传播的效度,增强语言智库的对话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未来中国语言智库的发展方向

  目前中国语言智库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层面都有待提升,主要存在内容研究缺乏引领性概念和原发性观点;缺少在国际上展示研究成果的传播渠道;智库刊物、著作的国际影响力有限;不善于利用大众媒体将成果转化为影响国际舆论的资源等问题。中国语言智库未来需要坚持方向性、拓展性发展,融合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

  保持政治定力。树立国家意识,增强中国民族、国家、文化等主体认同,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定力。智库学术研究主体身份的出发点要扎根在中国大地,跳出以西方中心论为主导的学术体系,从中国视角出发,用中国的独特思维和本土概念解释应对差异化的语言概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语言智库传播的主体战略意识。

  提升议题的国际化水平。重视我国重大国际战略中的语言战略问题,关注国际性问题的话语权。研究选题注重国际视野,立足于研究中国语言文字问题,同时兼顾国际共性问题,致力于语言在科技、经济、教育、政治等领域议题范畴的融合与深化,从而获得全球话语权。

  加强知识赋能。增强智库传播内容的知识性与创新性,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全方位服务”智库更容易受到媒体和决策者的关注。此类智库代表着研究问题的广泛性,同时,内容的创新性将会直接影响传播内容的生命周期及活力范围。因此,中国语言智库传播的内容应该关注人类共同的经验、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呈现适合新媒体语境的内容。构建吸引海外受众的话语体系,可以加强同海外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与开放的对话交流。语言智库在国际传播中应坚持对话、倾听、共生、融通,形成传播主客体多维互动的积极参与性意义。

  坚持“和而不同”的传播理念。语言智库成果在国际传播中要找到阐释渠道,就需要通过媒介建构共识性的交往关系,减少信息的误读,符合国外受众的话语机制、言说背景和心理特征,才能将传播变为“接受”,实现影响力的转化。语言智库学者需要在研究中洞察世界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协调差异、转化冲突、创造共识。打破世界与民族、全球与本土、现代与传统的边界,站在人类共同问题阐释者的价值立场上去考量,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启发。

  增强对外话语交融和交锋的能力。话语交融能力包括全球理解力(听得懂)、话语通心(传得出)、对外话语表达能力(说得清),克服现在的话语与传播割裂、故事内容和接受割裂。除此之外,话语交锋能力也日益重要,智库传播者借助语言优势,在国际上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能在参与国际会议和接受国际媒体采访时对不利于中国的言论进行反驳和辩论,在国际舆论场上勇于发声,展现自己的自信和面对全球舆论的定力。

  增加国际能见度。传播是面向大众的传播,其目的在于改变大众的认知和行为。语言智库增加传播关注度的办法包括改变出版物的格式、定期开辟专题活动对外解读中国概念,为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打下基础、形成可识别的语言特征和表达体系,掌握政策语言、学术语言、新闻语言和故事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打通融合传播渠道。以数字媒介作为切入点形成多维度传播媒介,第一维度以人及其活动圈层为媒介;第二维度是以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为媒介;第三维度以网络化的计算机、手机和其他便携设备等为媒介;第四维度以智能化、视觉化数字新媒体为媒介。构建这种多语言传播网络平台,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

  培养跨学科语言智库人才。语言智库传播人才的培养要回应时代命题所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人才培养现实针对性,主动对接国家、地方、行业需求,优化调整当下高校学术性知识型的语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提高语言能力,增加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培养会语言、通专业、强沟通、有数据思维的专业领域人才以及国际组织人才,加强人才知识实践的广度,提升语言智库学者在国际交往中从关注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沟通的本质性转变,增强语言智库舆论传播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此外,汉语言文化“走出去”,需要了解目标国的语言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也离不开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

  语言智库建设强调语言文化的有效输出以及信息传递的话语引领权。全球化既给语言学科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语言智库的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推动语言文字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能为弘扬中华文化、发挥国际对话的平台作用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型语言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KYCX20_29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邹莉 俞洪亮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大学)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