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损毁的艺术品怎么“活”过来?

时间:2022-09-14 23:08人气: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田可新 刘瑞琪

  日前,百度AI修复《富春山居图》一事,引发广泛关注。高科技补全了600年传世名画,使两岸画卷走出博物馆实现合璧,光鲜风格统一,山水脉络和谐,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也成为艺术品修复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些人认为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这项工作偏冷门。其实,这是艺术圈、文物圈的“刚需”。由于种种原因,艺术品屡屡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不久前,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遭到“袭击”——一名男子头戴假发,扮作坐轮椅的老妇人,在接近《蒙娜丽莎》时一跃而起,试图砸碎画作的外框玻璃。此举失败后,他直接将准备好的蛋糕拍在画作上。值得庆幸的是,在防弹玻璃的保护下,《蒙娜丽莎》并未损坏。

  据了解,《蒙娜丽莎》并非第一次遭遇“黑手”。作为卢浮宫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世界上被观看次数最多、报道次数最多的名画之一,每年大约有600万游客到卢浮宫博物馆一睹她的芳容。自展出后,《蒙娜丽莎》除了收获赞誉,还被泼洒过红色颜料、扔过石头甚至被偷走,可谓命途多舛。

  艺术品是人类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凝聚着汗水与智慧,见证了历史与辉煌,是珍贵的文化瑰宝。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的人为损坏,都给艺术精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艺术品的修复有怎样的故事呢?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全网,文物修复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走进了大众视野。该片记录了故宫博物院中书画、青铜器、木器、陶瓷、漆器等多个领域中的文物修复故事,以平实的视角挖掘出了文物修复背后不为人知的文化渊源。片中近距离呈现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艺与过程,展示了工匠们与文物的相互陶冶、滋养与传承。文物修复,既是技艺,也是传承。修复师们甘于寂寞,在尘埃中打磨岁月,用匠人精神使尘封的文物重焕光彩,诠释了大国工匠的风范与“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内涵。

  在文物与艺术品修复领域,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修旧如旧的无痕修复,还有一种修复技艺——金缮修复。金缮,是运用大漆、金粉和瓦灰等纯天然材质修补残缺器物的一种修复工艺。用漆来修补、装饰器物是我国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金缮工艺起源于中国的髹饰工艺,精诚所至,金缮尽美。因此,有评价说,重拾破碎而不失尊严,抚平伤痛却有新欣喜,面对残缺和不完美时,金缮用贵重的黄金为破碎之物注入新的生命,使其重构转化为更为惊艳的美。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表示,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就像医务工作一样神圣,专业人士就是艺术品的“保健医生”和“手术医生”。“我们所探讨、研究的保护与修复就是通过延长物质的寿命而持续精神生命。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对艺术品的情感和尊重出发,发挥物质性能的极限,获得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超越。”

  中国油画院绘画材料技法与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邰武旗曾表示,“艺术品的修复、保护、预防性维护等工作,只是我们在面对‘终将灭失’的艺术品时采取的延缓手段,是为了保存艺术品价值而设置。做得恰当就是达成了这一目的,不恰当就是破坏作品,也就是破坏了作品的价值。只要一个环节没做好,作品就可能出现损坏,修复工作应该是一个‘大系统’的保护理念。”

  正是修复,让被损坏的艺术品“活过来”“传下去”。整个过程,巧思、匠心、妙手缺一不可,甚至必须具备大格局。恰是一次次的修复,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擦亮了一件件绮丽瑰宝,留存了人类一段段珍贵的文化记忆。当然,我们每个人尊敬这项工作、这个职业的同时,也应当对文物及珍贵艺术品存有更大的敬畏。不能仅止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与倡导、社会文化力量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全体公民提升保护意识,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田可新 刘瑞琪)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大众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