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探究个体的平台化媒介生活走向

时间:2024-11-16 16:55人气:加载中...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张秀丽(西安翻译学院教授);李雨思(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平台不仅影响着人的行动、思维,也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因而成为透视媒介与个体、社会关系的新棱镜。而当下的研究更加关注平台化转型,集中于平台治理、平台经济、平台劳动等方面的功能研究。然而作为个体来说,人的平台化生存成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日常,还未得到充分关注与研究。从人的角度考察、反思平台化生存不仅是对人日常媒介生活的思考,也是对深度媒介化时代个体与社会连接方式革命性变革的呼应,实现平台研究从功能范式到存在范式的超越。

  人的复归:平台化研究的新进路

  从媒介化生存到平台化生存。“媒介逻辑的核心是连接、可触达、可传播,是将所有一切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以后,置于社会可见处,置于世界目光之中。”“连接与交互”“时间与空间”“抽象与具体”是媒介化生存的关键词。媒介服务更加个性化、小众化;新媒介提供的连接之下传统科层制社会的解构,“微粒社会”的形成,使每个用户拥有更加平等的权利。社交媒体平台化、网络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化、电子商务平台化,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社会交往、自我表达、休闲娱乐、购物交易等活动。平台正在逐渐基础社会化成为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化生存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平台化生存,深度媒介化的现实是个体的平台化。从媒介到平台,平台以更加悄无声息的方式和人这个主体一起参与社会生活。传统媒介概念是把媒介当作中介性质的工具,以达到传播内容的目的或是以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发展的逻辑。媒介化的概念则是把媒介看作一个有自身运行逻辑的机构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改变着相关领域的规则、逻辑。

  平台化研究有着两个传统:一是重视“媒介逻辑”的中观制度化传统,二是注重微观的动态过程的社会建构传统。从个体出发考察平台化的生存,是沿着社会建构的传统,也就是注重人与平台的互动、相互建构。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平等与共享,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权利参与到平台的实践之中。平台化正逐渐成为每个个体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存在。个人的生活与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平台可以展示自我、实现连接交往,还可以极大地满足自我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平台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改变着用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行为习惯。个人可以在平台算法之下实现海量信息的即时满足。

  另外,平台用户自行选择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接收者。平台内容生产采用的是PUGC模式,每个普通用户都可以成为平台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同时也是内容的发布者,自由地掌握着内容的发布时间和修改权利。除了生产者、发布者的身份外,用户也是平台各种信息的接收者。各大平台除了普通用户群体自行创作、发布信息外还有专业生产内容的组织、团队制作的内容以及商业广告信息。平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赛博空间,较低的生产门槛使得用户在这个空间里可以相对自主地创作信息,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平台已实质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然而现有的平台化研究聚焦于平台的技术层面,比如平台化社会、平台化治理,而缺少对人的平台化行为、实践的关注。尽管科技无处不在,但人性的因素总是在不断出现。平台化是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各个领域释放其影响的过程,社会之中的个体将会主动或被迫卷入其中。以人为本表现为作为使用平台主体保持其主动性、创造性,不仅使用平台满足一己之私而且还会观照到他人需求。个人通过使用平台来实现各种连接,这样的连接丰富了个体,也串联起了整个社会。平台刺激、解放了用户的生产活力,也让自身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平台的内容也是连接赛博空间中一个个灵魂的触角,由此可以产生无限的可能与想象。

  平台化生存:一种新的个体与社会的连接方式

  当下,平台成为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中介和现实世界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不断扩展人类交往的边界并形塑着新的社会结构。平台化生存成为个体的日常生活。平台化生存是指,平台不仅成为连接个体、社会的结构化方式,不断建构新型社会关系,而且成为个体平台化生存的新型主体和行动者;其次,平台日益全面渗透至个体的日常生活,并不断成为建构社会的基本推动力。

  因此,平台化生存的本质在于平台实践与个体日常的边界日渐消失,构建起一种超越物理空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个体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方式得到延展与重构。互联网的核心逻辑是“连接”,当下随着技术发展实现了从数字化、媒介化到平台化生存的演进,平台作为深度媒介化的典型表征,成为一种新型的个体须臾不可分割的基础设施,人和平台的关系亦从“被动接入”转向“自主连接”,个体能够随时、随地进入平台这种无边界的互动网络。平台化生存实现了内容连接、个体连接、情感连接的融合,以及个体存在方式的革命性转型,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个体主体性、社会结构、认知逻辑乃至人类文明的全面重构。在某种程度上,人浸润在了平台世界之中。个体的平台化的表征是“永不失联”与“连接无处不在”。

  同时,平台化生存不仅表现为以上社会连接方式的变化,更是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再生产。个体的数字化形象在平台上得以塑造,并通过算法的推荐和筛选不断被优化和展现。这种数字形象不仅是个体自我呈现的一部分,还承担了个体与社会建立关系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连接不再是单向度的物理联系,而是深层次的符号互动。个体通过平台的算法机制,能够自主寻找、建立乃至创造新的连接。其不仅在现实中参与社会互动,还能够在虚拟空间中重构社会关系,进而挑战传统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和关系限制。

  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视角看,平台化生存体现了社会系统的复杂化和个体在网络社会中的主体性重构。平台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通过数据、算法和信息流动,重新定义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在平台中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嵌入成为社会系统中的节点,这些节点通过不断连接和互动,构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个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与他人或信息的连接能力上,更体现在它作为“节点”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和扩展性上。这意味着,平台化生存中的个体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而是一个能够通过技术和社会系统的交互影响整个网络结构的“增强人”。因此,平台化生存不仅是信息流动和社会互动方式的转变,而且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个体价值体系的诞生。平台通过数据和算法,赋予了个体在数字世界中前所未有的行动能力和创造潜力。平台不仅是资源的汇聚之地,而且是个体身份和社会关系的生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个体通过连接和互动不断强化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实现了自我能力的延伸与扩展,进而成为技术和社会共生网络中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总体而言,平台化生存是个体在数字化时代自我存在方式与社会结构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不仅重新定义了个体与社会的连接方式,还重构了个体的价值体系与社会功能。以人为本的平台化生存考察,归根到底是人学的底层逻辑,实现了平台研究从功能范式到存在范式的提升。在这一新的生存范式中,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社会角色的表现,更在于其在复杂网络系统中的影响力与潜能的释放。平台化生存也因此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技术与价值的全新连接模式,标志着一种跨越物理与虚拟的新的生存逻辑的生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新媒体传播自主知识体系的脉络谱系与建构理路研究”(23FWXB004)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