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看!村里也有“科技馆”

时间:2022-11-07 16:29人气: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㉔】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还有这样的“科技馆”?它“坐”着面包车,走街串巷;它“扎”进梯田间、窑洞旁,是乡亲们身边的“常住户”;它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被视作中国科普经验带给世界的贡献……

  你知道吗?最近10年,全国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12座!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680个县,90%都有啦!

  一张折叠桌、几个大箱子、一辆面包车,就是“科技馆”的全部家当。河南省淮阳中学教师刘华东的另一个身份,是周口市淮阳区农村中学科技馆馆长。他经常带着这个“科技馆”走街串巷。

  今年8月,淮阳区黄集乡黄德寺村,黄土场院里的树荫下,刘华东展示着“绝活”——眼看着一团火,“呼”一声,在他手中燃起,一瞬间又没了。

  “咋样?没事吧?”

  刘华东向观众中的几个孩子摊开手掌。

  “没事!没事!”孩子们嚷嚷起来。

  大人们也很疑惑:“这是咋弄的呢?”

  刘华东这一手“火焰掌”,赚足了眼球。

  “为啥我的手不怕火烧?”刘华东解释,“这水里挤了洗洁精,把这种叫丁烷的气体通进去,你们看,是不是起泡沫了?我这只手在水里浸湿了,抓这个丁烷气泡,气体燃烧时间很短,根本不会烧伤我的手。”

  不仅有“火焰掌”,一下午工夫,“鸡蛋旋转”“沉浮子”“隔空控球”“斜立易拉罐”,刘华东将这些科学小实验演示了个遍。放假的娃娃们围住刘华东的折叠桌,不停地惊呼;胆大的,还拿起刘华东的“道具”——易拉罐,摆弄着,想斜立起来。

  “这事儿好!”村民罗永亮一边看,一边点头,“好得很,谁不想叫娃儿也摆弄摆弄机器人;还有这些个实验,城里娃学的,俺们也想叫娃学咧,你看这些娃稀罕的,这可不比在家耍手机强得多?”

  金乌西坠,刘华东要走时,一个娃拉着他问:“刘老师,你啥时候还来?”一群娃围上来:“就是就是,能多来俺村几回不?”

  “别看我这‘科技馆’简易,可到哪儿,都很受欢迎。”刘华东对记者说,“咱们农民也都想叫娃们得到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学习资源呢!”

  在他看来,国家支持农村的科普公益活动,就像源头活水,激发了乡村对科普的更多需求。“我们把科学知识带到村里,就像一条条小溪,要是越来越多,汇聚到一块,那不就把咱农民和农村娃娃的整体素质都提高了嘛!”

  喜欢科技馆的,可不止黄德寺村的大人孩子。

  在宁夏西海固龙王坝村,也有个超“火爆”的科技馆。

  记者一路寻去,却见村庄、民宿、瓜果林在黄土高原的沟里延伸,尽是如画的田园美景,哪有科技馆的影子?

  到了村边,耳听人声嘈杂,循声找去,穿过高挂红灯笼的砖砌窑洞,“宁夏西吉县龙王坝乡村科技馆”赫然在前。

  院里的绿草皮上,有学生正在搞机器人竞赛,喧闹声正是因他们而起。步入室内,国产大飞机C919模型、航空母舰模型、模拟宇宙飞船、海洋动物标本……真叫一个琳琅满目!

  若非亲眼所见,谁能想到,这村里,还真有个像模像样的科技馆!

  “甭看在村里,我们可一点都不业余!”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龙王坝科普小镇负责人焦建鹏颇自得地说,“这些展品,都是宁夏科技馆捐赠的,西宁市人能在科技馆里看到啥,学到啥,在咱这一样行!”

  这个科技馆,那可出了名!不仅引来了四邻八乡的爷老乡亲,还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

  “有了科技馆,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人不那么封闭了,对外界的认知变了。”焦建鹏顺手指着国产大飞机C919模型说,“就说这个吧,新闻也说过呢,可哪儿有亲眼看到感触深?现在到这一看,大家都说,嗬!咱国家厉害,都有自己的大飞机了,特别自豪!”

  焦建鹏还打算再弄个星空望远镜、星空酒店和VR体验馆。“龙王坝村,不光要有传统文化,还要有高科技。”他说,“我们西海固人就是不服输,就是要叫村里人,也知道咱国家最牛的科技是什么,叫大家紧跟时代,思想不落伍。”

  其实,当前的农村科普,不光有“科技馆”,还有科普大篷车,10年来,大篷车行驶里程已超过5000万公里,光活动就搞了24.9万次。还有“流动科技馆”,10年跑了1888个县。这可都是在让“科学”和大家伙更亲近,让科普公共服务更均等,拉着乡亲们沿着科技创新的路,一起朝前奔!

  拉着农民朝前奔的,还有许多躬身乡村的科技工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院士一手建立的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白寨乡科技小院,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一处院落,几间平房,科技小院就是个开放的“科技馆”。从2009年至今,小院已经坚持了13年。大门天天开着,村民有事就进来,有时拿着苗:“老师,你看看这苗儿,是有啥问题?”有时抓只鸡:“专家,这鸡不吃食,咋弄嘛?”问题五花八门,张福锁院士的学生们不仅口头解答,还要演示给大叔大妈看,和他们商量着解决问题……

  科技小院进驻几年,曲周县农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张福锁的学生曹国鑫将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务故事写成文章,在《自然》发表。

  为何能登上《自然》?曹国鑫觉得,是因为这给其他以小农户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提升农民素质、绿色增产和精准扶贫方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

  今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联合发文,把科技小院向全国推广。看来,科技到村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受欢迎哩!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7日 01版)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光明网-《光明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