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应变新思路 开拓新版图——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新农人”的二三事

时间:2024-06-18 10:30人气:加载中...来源: 中国农网

近年来,“新农人”一直都是三农领域关注的对象,他们有情怀,乐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理念新,善于独辟蹊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他们技术新,总能将前沿的适用的技术带进来,农业于他们而言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正在默默地改变着农村、农业和农民,也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生菜大王”蒲长文、“奶业新星”白郁倩、“鸡司令”陈永平……这些“新农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种生菜到“种”模式

生菜的“辉煌时代”正在过去,可有着嵩明“生菜大王”之称的蒲长文心劲儿依然满满。

回顾一路走来的故事,蒲长文告诉记者:“1995年在嵩明,一家外资企业来种生菜,专供麦当劳。我就在基地里学技术。那会儿,大家都说老外的种菜技术至少领先咱们五十年。可是短短六年,他们就撤了,原因是无法推广机械化导致的种植成本高居不下。”

2001年,“失业”的蒲长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个嵩明县里靠着上山砍树过日子的最贫穷的村子——麦冲村。看着村里的穷光景,蒲长文心里冒出个大胆的想法,“我学了六年的技术,我要用咱们农村人的方式种生菜”。

说干就干。蒲长文给村里人讲道理,聊收入,谈技术;采购生菜种子,制定种植标准,第一次试种就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之后的三年,生菜便在这个贫困山村的土地上铺展开来。村里还与麦当劳生菜一级供应商签订了销售协议。

蒲长文说:“当时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亩,还逐步带动了周边的村庄。到2008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麦当劳生菜供应商,每五个汉堡中就有一个的生菜是我们村产的。村里人告别了苦日子,迎来了生菜种植最辉煌的时刻。”

人生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徘徊,产业发展也是如此。

2012年,由于供应链的变化,麦冲村的生菜供应量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还有因为长期连作带来的生菜品质下降问题。“品质下降的问题在国内不少生菜主产区都开始出现。”蒲长文说,“可以说,到现在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蒲长文坦言:“能找到问题的根结,就有解决的办法。连作的问题,只要通过轮作就可以解决。我们现在压缩生菜种植茬数,保证每年一茬粮食。品质提升带来的效益足够弥补茬数的损失。”

不仅如此,蒲长文还在种植模式上进行探索,变原来的“公司+农户”为“公司+合作社”,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种植标准的难题,包括肥料等投入品、绿色防控的统一,最终在生产端就是实现对生菜品质的有效管控。

蒲长文说:“我现在干的事情是既要种好生菜,还要总结出一套模式来,并且可复制能推广,努力让‘嵩明生菜’再次闪光。”

奶牛其实可以这样“玩”

在广州、深圳工作期间的积累、参加好友研学团时的经历……白郁倩没有想过,这些经历在未来的人生里都派上了用场。

白郁倩是一名“95后”,曾在美国学习金融专业。留学期间,她加入了美国爱荷华州华人协会和商业峰会组织,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见面会和中国农业企业及政府的商务翻译,还负责过巴菲特股东大会的接待工作。按照这样的轨迹,白郁倩在深圳前海人寿工作之后,必然前景广阔。

然而,家庭的突然变故让白郁倩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一切。2020年,她回到了家乡嵩明县牛栏江镇,正式接手父亲的奶牛养殖场。对于她来说,这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白郁倩说:“只能硬着头皮上。当时,采购的奶牛马上就要进场,可是连青贮饲料都没有准备。我请来我舅舅帮忙,想先把青贮饲料的事情搞定,可是跑了6家,家家都希望付现款,一年的料要200万元,养殖场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费了很多周折,白郁倩终于解决了青贮饲料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怎么养好牛,产好奶,毕竟某乳企嵩明工厂的订单不会等人,而且其对牛奶品质的要求更是高标准。白郁倩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寻找专业的服务团队,从冻精配种到智能化挤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努力追求极致,只为产出好牛奶。

向某乳企嵩明工厂供奶至今,白郁倩的奶牛场产出的牛奶品质一直保持着高水准。

市场的变化,永远要比生产先行一步。最近这一年,某乳企嵩明工厂牛奶收购量不断下降。在削减牛奶产能的同时,白郁倩必须改变。

在广州工作的时候,白郁倩参与过一次朋友组织的研学团,至今印象深刻。丰富的课程让参加研学的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这些东西都是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

或许,研学行业能帮白郁倩和她的养殖场打开另一扇大门。

白郁倩说:“研学对于孩子们、学生们来说是最生动第二课堂。我了解了县里几个研学基地后,发现奶牛研学还是很有市场。大家每天都喝牛奶,可是对奶牛并不怎么了解。现在,我们已经找好了场地,专业的研学团队也正在加快开发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争取今年下半年,迎来第一堂体验课。”

不能把产业“困”在鸡笼里

需要应对市场变化的不只白郁倩,“鸡司令”陈永平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有两个相熟的客户,每次来采购活鸡都是一人一车,这两年行情不好,每次采购变成了两个人拼一车。要让养殖场活下去,就必须压缩产能。

2018年,是陈永平和他的养鸡场的巅峰期,年出栏350万羽成鸡,销售额过亿元。这样的成绩是陈永平和爱人朱竹仙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奋斗出来的。

朱竹仙回忆起最初创业的经历满怀感慨。她说:“2004年,我俩决定创业,做鸡苗的代理商,于是就跑去广西一家养殖场谈合作。那家养殖场的鸡苗在贵州、四川卖得都很好,而云南是个空白。可是老板一点都不待见我们,嫌我俩连话都不会说,还怎么谈生意。”

陈永平两口子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在养殖场附近找了个小旅馆住了下来。整整一周的时间,他俩每天都到养殖场去,从软磨硬泡到帮着养殖场老板喂鸡。最终,他俩顺利签下了养殖场鸡苗销售的云南总代理。

之后的几年,虽然跑市场很辛苦,但陈永平两口子的公司发展很顺利。2007年,陈永平开始从单一销售转向销售加养殖。后来,嵩明县通过招商的方式将广西那家养殖场引了进来,与陈永平两口子合作,分别占股80%和20%。2015年,他俩花了150万元收购了广西养殖场持有的80%的股份。

就在公司发展一年一个台阶,带动农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陈永平两口子凭着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很快意识到了风险——不能把产业“困”在鸡笼里。

陈永平对记者说:“当时,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市场也不错,但万一出点问题,公司和农户谁都受不了。我们就鼓励养殖户在基地附近建设冷库,在活鸡销售难的时候,冷藏一部分白条鸡。可是,白条鸡又不能存得时间太长,怎么把它卖出去又成了问题。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配送给单位食堂、饭店。”

为此,陈永平跑了两次深圳,专门学习配送行业的管理、经营模式。2017年,陈永平两口子正式成立了配送公司。短短两年时间,配送公司的合作单位就达到90家,配送品类也由原先单一的白条鸡发展到蔬菜、大米、调味料、食用油等2000余种。

陈永平说:“配送的利润虽然不高,但是发展到现在都一直很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