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蓝色粮仓”再启航 海南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时间:2023-06-08 09:52人气: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鱼虾“住进”遮风挡雨的小楼, 尾水处理根本不用愁;风浪来了不怕,平台型桁架式深海网箱可以随着海流围绕锚心360°旋转调整方向、下潜避浪;循环水养鱼让养殖周期缩短近一半,密度还能增3倍;在共享渔庄品味疍家文化,尝鲜海钓尽享海趣……在海南,这些新奇事你都可以看到、体验到。

常年温度22°C--27°C,环境好水质优,发展暖水渔业,海南得天独厚。每年171万吨的中高端水产品,除了自给,超过半数供应国内和国际市场。

海南的“蓝色粮仓”,优势很明显,但发展瓶颈也摆在眼前。海岸线1900多公里,在全国沿海省份居中;渔业规划养殖用海0.94万平方公里,陆地规划养殖用地500平方公里,是海洋大省,但不是产业和资源大省,海南渔业该从哪个方向继续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为海南渔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党中央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四大定位之一,全国沿海各省自然海岸保有率平均水平35%,海南明确提出要达到63%。既要生态,也要发展,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内,让渔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做什么,如何做,考验着海南。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在调研深海养殖时指出,要推动全省海洋经济迈上新台阶,再造一个“海南经济”。

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制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17项措施和三年行动方案,最大程度释放政策和营商红利,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岸线和海洋资源,建集聚园区、向深蓝开拓,做行业标准、攻制种育苗、养特色水产……海南直面并破解着一个个难题,暖水渔业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

产业如何生态化,生态如何产业化?

生态保护是前提,高效转型是关键,还有渔民增收,三者共赢,一个都不能少

椰风、沙滩、红树林,海南自贸港建设坚持的定位之一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李芸介绍,海南明确提出自然海岸保有率要达到63%,远远高于沿海各省平均水平,而且所有港湾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海南发展渔业,生态保护是前提。

海南出台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1-2030)修编》、渔港、海洋牧场等布局和发展规划,对水产养殖进行了三区规划,哪些区域适合养殖、禁止养殖、限制养殖一目了然,水产养殖得到进一步规范。

“自2018年起,海南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禁养区海水养殖清退的省份,清退量非常大,海水养殖清退近6万亩,约占海水养殖总面积的30%。”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水产养殖处负责人介绍。

受到禁养区清退影响,海南渔业经历了转型阵痛,养殖产量连续3年下滑,海南主动应变思变求变,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将渔民引入园区,发展高效绿色工厂化养殖。到2021年,水产品产量止跌回升。今年一季度,海南全省一产同比增长4.9%,渔业增速9%。

走进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一排排新建的多层建筑外观与普通厂房无异,里边却别有洞天:跨梁架空结构下,养殖池、给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布,鱼虾“住进”遮风挡雨的小楼。

20世纪80年代末,冯家湾优良的海湾和水质吸引大批水产养殖企业进驻,渔民纷纷发展水产种苗繁育,虾苗产量一度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近30%。到2016年,冯家湾海岸线上已有987户养殖户,涉及6984人。

“密集的养殖和不规范的取排水,造成了沙滩景观破坏、海水质量下降。”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常务副主任林尤郁直言。

生态文明建设倒逼渔业生产方式转变,文昌推动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区内养殖池塘、养殖场全部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占地近7000亩的现代化渔业产业园。

渔民符永造原先在冯家湾红树林保护区内有10亩虾苗塘,退养后在“政银担”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下,贷款800万元在产业园里政府提供安置地上盖起了五层的养殖车间。享受两年30%贴息,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对于虾苗上楼,符永造有自己的判断,除了从小跟随父辈练就的虾苗繁育过硬技术,更关键的是他认为,生态保护越来越严,集约化绿色养殖是大势所趋,市场供需关系倒逼产业转型。另外,楼房内繁育虾苗,还能降低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保障虾苗的稳定供给。

符永造给记者算了笔账,“5层楼能够容纳120个池子,一个池子挣8000元,120个就是96万元,1个月能出一批虾苗,4个月的需求高峰期内只要能繁育出虾苗根本不愁卖,做好了3年就能回本。”

林尤郁说,以前养殖户头疼的尾水处理问题,现在根本不用操心。园区严格杜绝养殖用水直取直排,统一从2公里外水深9米的海里取水,养殖尾水则经过四级净化后达标排放。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40平方公里的内海万宁小海。围海造塘、城乡生活污水排入等,让小海流域的水环境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治理的第一场“硬仗”,就是全面清退8693亩养殖塘和2.5万个海上渔排网箱。做思想工作、拿出真金白银补偿、每户渔民免费用海50亩、优先安排转产就业、鼓励岸上养殖或深远海养殖、规划英豪半岛建设工厂化养殖示范园、发展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如今,经过一系列生态整治,小海的水质变好了,海景变美了,渔民也走上了发展新路。

“休渔期后,东星斑的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出场价稳定在每斤120元,而且供不应求。”在海南鲲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星斑养殖工厂,记者看到在一池池清澈的水中,颜色红润的东星斑游来游去,通过循环水养殖模式,将东星斑的养殖周期从15个月缩短到9个月,养殖密度提高了3倍,一池能养1500条。

公司负责人吴何飞从事东星斑养殖20多年,他介绍,传统流水养殖方式池水一天要换4次,公司不惜重金以60万元的年薪从日本引进全球顶尖的循环水利用专家前来坐镇,采用循环水养殖大大降低了养殖用电和尾水处理成本,现在养殖池水温常年控制在25度,每天尾水排放量只有3%。

强力推出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性强制标准,全覆盖所有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大力抓好生态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实施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行动,支持陆域集中连片养殖区绿色改造升级……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渔民增收,海南力求三者共赢,一个都不能少。

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内如何腾挪产业发展空间?

陆海统筹、产业联动,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入园”“进厂”“深海养”“深海牧”多管齐下

在土地资源、捕捞资源受限的大背景下,海南渔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陆海统筹、产业联动,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岸线土地资源,探索渔业“入园”“进厂”,创建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培育“深蓝”经济,做好“深海养”“深海牧”文章,发展深远海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

从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海岸出发,向着大海一直航行大约15公里,3个庞然大物赫然出现在眼前。一个是大型深水抗风浪2万立方米桁架智能养殖网箱,另两个是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和2号。

登上普盛海洋牧场1号,如履平地,上层是覆盖着太阳能板的休闲区,下层是养殖区,四周是客房、垂钓点等。3万方水体,乍一看不知道藏着多少鱼。直到饵料投下去,眼前是壮观的一幕,数不清身带条纹的军曹鱼迅速游弋、集结抢食,掀起白浪,发出巨大声响。

“北方的深水养殖装备跟南方的不一样,台风没这么厉害;在近海养跟在深远海养更不一样,很有挑战性。去年养殖期间虽然经历了多次台风袭击,但鱼群的存活率依然接近100%,试养成功时别提有多高兴。”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才喜笑着说。2022年底,普盛海洋牧场1号起网第一批渔获,丰收75万斤深海鱼,价值约2250万元,净利润约40%。

风浪来时,桁架式养殖深海网箱可以随着海流围绕锚心360°旋转调整方向,下潜10米以避风浪。指着水面,林才喜介绍,“在我们看不到的鱼群下方,还有一个个水下机器人在巡逻,监控鱼群、监测水质。”依托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单位,普盛研发水下物联网、水下视频、水下机器人、智慧海洋牧场陆上指挥中心等。

除了乐东普盛,还有东方鑫环、万宁九头鲸……从传统HDPE网箱“变身”为现在的大体量桁架深海智能网箱和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深水网箱养殖水体规模约72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约5.7万吨,主要养殖金鲳鱼、军曹鱼、石斑鱼等高品质鱼类,加上南海海水洁净,养殖产品达到准野生质量标准。海南省已先后统筹中央渔业发展资金3432万元,支持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项目建设。

不光在海上布局,步入位于乐东千家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的普盛总部,占地200亩的普盛海洋牧场陆域项目,包括渔业加工车间、水产品深加工中心和大型冷库的一期工程建设超常规推进,目前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即将投产。

“计划是70%的渔获在海上就直接卖掉,30%可能回到陆域加工。”林才喜告诉记者,作为海南省重大项目,智能养殖网箱和普盛海洋牧场1号享受了省级共700万元的补贴。今年省里又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殖装备按照实际造价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助,大型养殖工船按每艘船实际造价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1.5亿元的补助。

普盛是乐东第一家入驻园区、陆海统筹的企业,这得益于海南土地超市政策的实施,项目用地用海手续都办得十分顺利。按照省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政府事先已经完成了相关产业发展用地用海收储,从以前的“项目等地”变为现在的“地等项目”。

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三亚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万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渔业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为鼓励各市县加快推进渔业产业园区建设,海南不断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政府主导建设的渔业产业园按照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补助,企业主导建设的产业园按照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在李芸看来,园区化发展实现了生产生态齐抓,为养殖业转型升级、养殖户增产增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政府通过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和设备,落地绿色养殖示范项目,使劳动生产率、养殖收入明显提高,环境负荷、经营风险明显下降。

如今,一个个集约高效的陆上园区陆续投产,一座座耕海牧渔的“蓝色粮仓”镶嵌在南海之上。山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布局正在铺展。

如何牢牢掌握产业链源头话语权和竞争力?

打造水产“种业硅谷”,实现重点品类种源自主可控

“即使受到国外限制,海南水产种业也可以做到保持目前产量,不会减。”李芸很自信。

得益于优良的水质和合适的温度,海南在水产苗种生产上,特别是海水鱼苗、虾苗方面优势明显。种鱼产卵早、质量优,比广东早80天,比福建早100天,苗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是全国名副其实的海水鱼“早繁”基地。

颁布《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推动实施投向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券跨省通兑;将水产种业纳入“南繁硅谷”规划,推动建立渔业科研创新研究中心,吸引种质资源、高新科技、专业人才集聚……海南力争建成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南美白对虾、石斑鱼、金鲳鱼等热带品种为重点的水产“种业硅谷”。

“以前,石斑鱼苗种的来源主要为天然捕捞、国外进口等。由于不掌握相关育种技术,国内企业随时可能会被‘卡脖子’。”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江告诉记者,在海南,以前想要买到石斑鱼苗不但要在合适的季节,还要凌晨四五点就去抢购,普通的石斑鱼苗已是十分难得,东星斑、老鼠斑等优质鱼苗更是稀缺难求。

石斑鱼繁殖周期较长,且保种育种成本高,公司每年科研投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20多年深耕石斑鱼育种,才选育出了龙虎斑、金虎斑等高端石斑鱼品种,建立起全类别的石斑鱼种质资源精子库,使得名贵石斑鱼能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张振江直言:“种苗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沉下心来做。付出总有收获,仅龙虎斑一个品种,目前国内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

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是落地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的第一家企业,专门从事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良种选育。已保存了200多个家系的种质资源,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攻关、共同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

2022年,渤海水产“渤海1号”耐高盐特性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选育成功,一上市就广受欢迎。今年1月份一个月就卖了5万对种虾,每对500元。公司基地完全建成后,南美白对虾种虾年产量可达20万对,年产值超2亿元。

除了冯家湾水产苗种产业园,还有临高罗非鱼种苗繁育基地、东方石斑鱼种苗繁育基地、陵水安马洋科研育种基地等一批南繁苗种产业项目正加快推进。

全国石斑鱼90%以上的鱼卵、花螺95%的种苗来自海南;给全国供应南美白对虾亲虾30多万对,能养出近2000万尾成品虾,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400只虾;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有200多个纯种家系的罗非鱼种质资源库……

目前,海南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东风螺、南美白对虾种苗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种源自主可控;热带淡水观赏鱼苗年均产量达1亿尾以上,占全国年总产量的80%,部分产品还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

截至2022年底,海南全省各类水产苗种场500余家,具有一定产值规模的大型苗种企业138家,4家水产种苗企业获评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

李芸称,下一步,海南将加快建设南繁水产种业基地,着力构建“三鱼一虾一螺(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东风螺)”热带种苗产业体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探索渔业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领军企业,打造热带水产种苗产业聚集地。

如何发挥自贸港和特色渔村优势?

打开国际和国内市场,延链强链,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自贸港政策红利、RCEP政策等叠加落地,海南水产品出口品类越来越丰富。罗非鱼作为海南水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从冰鲜鱼片到鱼鳞、鱼皮、鱼粉,再到胶原蛋白肽,都广受国外市场欢迎。

2022年,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罗非鱼全产业链企业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尤其是运用生物技术从罗非鱼鱼鳞中提取的胶原蛋白肽,在发达国家食品、高端护肤品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需求量直线上涨。得益于海南不断完善的罗非鱼产业链,生产鱼胶原蛋白肽的原料充足,在企业科技赋能下产品附加值也不断提升。

为了打开国内市场,近年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多部门建立“海南鲷(即罗非鱼)”团体标准和认证体系,鼓励企业研发各类预制菜新品,其中的酸菜鱼深受市场欢迎。

海南渔业不光让消费者吃的、用的更多样便捷了,休闲游也更舒适深度了。

一到海南陵水新村港码头,远远便能听到“突突”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艘艘小船在水道间穿梭,将游客从码头接驳到漂浮在海上的共享渔庄海上民宿。

五一黄金周,集疍家文化、海上民宿度假、餐饮娱乐休闲、渔事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海南省首家海上共享渔庄——陵水新村镇的疍家渔排一房难求。虽然无房可住,但仍有不少游客过来感受渔民的海上生活。

“目前海上民宿共有客房24间,每天均是满房状态,入住要提前三天以上通过网络预定。”陵水疍家渔排协会会长、海上疍家民宿负责人郭玉光介绍,早期由于渔排粗放养殖,导致新村港水质污染严重,游客望而却步。近年来,陵水在推进海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同时,为帮助退养渔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由协会承包渔民的旧渔排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将其打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海上民宿”,推动渔民转产转业。

“这些是渔民用来修补船的木刨、墨斗、木锯以及用油螺壳做成的饭勺,那些是疍家服饰,这几本是疍家民歌选集。”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陈列馆里,郭玉光边走边向客人介绍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此外,琼海市潭门镇的无所归止和临高县的博纵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和“网红民宿村”。

自2019年以来,海南陆续出台了休闲渔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和试点方案,并专门安排6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市县开展休闲渔业试点。2022年,海南出台了休闲渔业一揽子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了省级层面较为完善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并首次提出共享渔庄概念。

2023年初,海南再次对休闲渔业的奖励政策进行明确,对年度营收超过1000万元的观赏鱼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评定为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海钓赛事基地的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渔民培训项目支持等,进一步增强休闲渔业政策支持力度。

政策用足了、信心提振了、动力增强了,海南渔业高位突破成效显现,渔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22年,海南全省渔业经济产值460亿元,占到大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水产苗种产量2300多亿尾,产值近40亿元。从今年初至5月底,全省休闲渔业总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86%;接待人数482.8万人次,同比增长374%。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炜 崔丽 邓卫哲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民日报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