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加强科技治沙和综合治理 推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办

时间:2024-12-17 14:13人气:加载中...来源: 中国科技网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不仅是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宝贵财富,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2月16日,“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刘东生介绍,通过40年实践,我国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趋势,探索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治沙技术与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摄

40年前,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沙产业理论,倡导从沙漠中挖掘资源价值,通过科学治理和综合开发,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刘东生表示,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初即具有开创性,突破了传统沙漠治理“以防为主”的思维框架,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沙漠资源,将沙漠从“威胁”转变为“机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党委书记张长春介绍,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以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立4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沙产业理论实践成果交流,旨在进一步推动沙产业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持续开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新局面。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共同回顾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初衷和历史背景,深入交流我国沙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并探讨未来沙漠治理和沙产业发展的路径意义非凡。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支撑。

“不同沙区要建怎么样的植被?”“沙区或沙化草地支持植被稳定性的主要生态要素是什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新荣,围绕“三北沙区植被建设中如何以水定绿”为主题作报告,他建议,人工固沙植被应以建立灌木群落为主,灌木的密度应该控制在生态水文阈值之内,使沙地水量平衡得到维护,土壤生境得到恢复。

“科学治沙是构筑沙区生态屏障,它的内涵是精准治沙。”内蒙古农业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学院、沙漠治理学院院长杨光介绍了科学治沙的工作思路:是以县(旗)为单位,在“三北”地区三大自然类型区,依据土地沙化扩张、相持、逆转三种态势,选择有代表性的县(旗)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编制治理方案、配套技术措施、组织实施和管理考评,彻底改变“大水漫灌”的防沙治沙模式,建设一批精准治沙样板。

近年来,我国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他们表示,多年实践已经表明,科学技术是战胜沙漠化的利器,综合治理是沙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他们将继续弘扬钱学森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推动沙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沙产业理论指导下,“沙漠变绿洲、绿洲兴产业”的蓝图在甘肃正在变为现实。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建玉表示,从甘肃民勤薛百的梭梭造林,到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的坚守;从一家一户的沙地果蔬种植,到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再到如今光伏治沙新模式,这些都是沙产业理论在甘肃大地上的生动实践。甘肃目前已建成农林专业合作社2100多家,龙头企业100多家,形成了中药材、沙地林果、沙区产品加工、沙区特色种养殖、沙区生态旅游等5个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食品、饮料、果品等一大批沙产品,带动了当地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在生态建设、增加就业、促进增收、保障供应、推动沙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共赢之路。

记者:颉满斌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科技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上一篇:奋力谱写“三农”壮丽新篇章

网站首页

下一篇:没有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