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一块薯,让农民直起增收的腰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时间:2024-04-18 13:58人气:来源: 中国农网

有这样一种常见的作物,全国70%以上的种植区域分布在脱贫地区,从北方的六盘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到南方的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就是马铃薯,凭借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成为了重要的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

有这样一支科技队伍,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进行科研,他们以解决国家马铃薯产业重大技术问题、支撑引领产业重大变革为己任,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它就是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自2008年成立以来,科学家立足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2021年,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组织体系专家开展调研,编制马铃薯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

从2008年到2022年,体系科技支撑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鲜薯总产量由7295万吨增加到9704万吨,平均亩产从1050公斤持续提升至1348公斤。加工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冷冻薯条和脱水休闲食品等制品出口额有所增长,贮藏设施技术改进,鲜薯周年供应能力增强。

产业短板也不容忽视:种业创新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很多主产区栽培技术水平不高,旱作种植面积占60%以上;加工转化率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品种,全粉、薯条、薯片大型加工生产线的整套设备或关键设备仍以进口为主;农村老龄化加剧,对机械化以及社会化服务需求增加……

立足新阶段、新目标,体系确定了“马铃薯种业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和“马铃薯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两大“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并设置“马铃薯土传病害应急和咨询服务”“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及应急服务”“国际检疫性病虫害:马铃薯甲虫和线虫的监测”3个应急性研发任务。体系还确定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任务,如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基因挖掘、生物育种与数字化育种、智慧化精准管理、晚疫病和土传病害综合控制等,为产业技术研发揭示了具体的机理、机制。

在组织架构上,体系设置遗传改良、栽培与土肥、病虫草害防控等6个功能研究室,覆盖从品种到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在24个省区市设立35个综合试验站,承接岗位科学家研发的品种、技术进行试验、技术集成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监测分析灾情等动态变化并协助处理相关问题,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

“体系打破了区域和专业局限,形成以任务为中心,‘政产学研用’紧密联系的联合攻坚团队,变单项研究为系统研究、变单点突破为多点集成、变单项成果为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但可以围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协作攻关,还能全方位高效应对产业上的突发事件。”金黎平说。

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北山村,占地2000多亩的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一望无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郭志乾介绍,每年固原试验站都要展示体系育成的50-60个品种以及体系研发的4-5项技术。

以近几年主推的“陇薯7号”品种为例。2016年引进,经过3年摸索,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都已经成熟,于2018年开始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农民种植“陇薯7号”享受产业化政策,每亩可获得200元补贴。

这是西吉县“体系+政府+技术推广部门”模式的缩影。郭志乾打了个比方:“体系是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产业问题的‘决策顾问’。政府推广体系成熟的技术,最终让农民受益。”在体系的技术支撑下,西吉县建立起晚疫病预测预报体系,防效从50%提高到80%。县内三家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采用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刚团队研发的马铃薯淀粉废水提取蛋白装备技术,成功解决一度困扰全行业的水污染问题。西吉县马铃薯价格稳定了,种植户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2023年,西吉县完成马铃薯种植52.4万亩,种薯脱毒化率达90%,品种专业化率达85%;全县平均亩产1780公斤,总产80万吨,实现生产总值11.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90元以上。

2020年,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凉山州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绍文给自己布置了一个课题——研发推广葡萄套种马铃薯技术。“当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要。安宁河流域有10万亩葡萄,探索在葡萄地里套种马铃薯,既能增加粮食播面,也让农民再增加一些收益。”刘绍文说。同一年,刘绍文已初步取得成果,每亩地可增收1000多斤马铃薯。他形容自己是“边试验边示范”,在推广中逐步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2021年,试验站团队设计开展的葡萄大棚冬季繁殖马铃薯原种试验取得成功,为本地冬繁秋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在体系的运作机制下,各地试验站能便捷地获得研究专家和单位的技术成果,也能顺利邀请体系专家前往当地开展技术指导,使产业瓶颈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金黎平介绍,2023年,综合试验站在全国各示范县展示筛选出50多个主推品种,集成示范马铃薯种业创新关键技术和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等40多项主推技术,集成技术示范30多万亩、辐射推广1547万亩,对接服务企业224家、扶持67个品牌。

体系专家还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2022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科技特派团成立,体系毕节综合试验站站长王朝海担任团长和马铃薯产业组长。王朝海发现,威宁县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亟须发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王朝海提出建议后仅1个月,威宁县就积极响应,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威宁县祥源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从事马铃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业务。王朝海又跟进推荐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毕薯8号”“毕薯10号”等新品种,以及配套的《威宁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1年多来,示范辐射区农机综合利用率提升15.8%。

让农民掌握先进技术

2022年,体系高淀粉品种改良岗位专家、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文国宏,被任命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参加文国宏的现场指导和合作社组织的实操演练后,董岭乡董家沟村阿伊莎种养殖合作社社员马虎林家的马铃薯亩均产量一下子增加了600斤。

董家沟村干旱、少雨,如何保持土壤水分、进行营养搭配,成为马铃薯种植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国宏采取现场教学和田间地头指导的方式,普及打孔渗透、穴播覆土等技术,让农民直观地了解到播种株行距、配合施肥、起垄形状与高低、覆土保墒、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合作社理事长兼村党支部书记李艳说:“合作社先行先试,在普通地块种出高产量、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种选择、施用肥料等重要环节组织农民群众全程参与,合作社还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让群众到田间地头实操演练、到临近县市现场观摩,让农民在看、学、演中真正把技术学到手。”

2022年初,凉山综合试验站发放给喜德县两河口镇斯果觉村党支部书记阿西干呷了一些“川凉薯10号”新品种原原种。当年8月,阿西干呷试种的一亩地收获了4800多斤原种。村民品尝后都说口感好,家家都希望种植。脱贫户吉娃布哈分到了300斤原种。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主要推广高产品种,已覆盖凉山州90%以上的脱贫村,让马铃薯亩产从2000多斤提高到5000斤,最高可达7000斤。然而,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更加追求口感、品质。近两年,我们大量繁育食味性好的品种,给各县提供种薯。”刘绍文介绍。

据统计,该体系参与了3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产业帮扶工作,派出37位专家和团队成员,担任了12个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的团长和30个产业组长。2023年,体系开展帮扶指导服务824次共3719人次,为帮扶县引进新品种866个、新技术79项,攻克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30余项。示范新品种新技术6.27万亩,推广133.9万亩,举办培训班153期,培训当地技术骨干680人、基层农技人员及种植农户10657人;对接企业或合作社149家,协助企业创建品牌11个。据不完全统计,体系人员在帮扶县工作1727天,覆盖乡镇282个。

延伸阅读

目前,全国64个脱贫县将马铃薯、甘薯确定为特色帮扶产业之一。2023年,64个县的薯类产业总产值为588.61亿元;销售额317.85亿元,同比增长27.16%;共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1个、发展农民合作社7932个、注册家庭农场5041家;累计注册商标(品牌)达1845个,其中“两品一标”322个。

2023年,薯类产业共带动脱贫县570.61万人,其中带动脱贫人口164.45万人、人均增收1442.25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