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对策

时间:2023-08-21 17:45人气:来源: 中国环境报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变化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需要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挑战,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产品供给冲击。应针对气候变化趋势,改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及适应性的耕种方式,强化农作物布局和品种选育,提高农业生产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一是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健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气候适应型农业的支持政策。通过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推进气候适应型农业建设。建立气候适应型农业试点示范区,加强区域农业碳减排合作,推行碳市场交易机制,将减排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标准化养殖,采用农业规范化生产、化肥农药科学施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机制,明确部门、企业和农户的责任和权利,完善风险共担自控制度,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有效规避农业气候变化风险。


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灌溉体系,特别是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加强渠系固化防渗、浅层地下水开发和配套工程建设,优化灌渠的输水功能,提高抗旱排涝的能力。推行节水灌溉、地膜和秸秆覆盖,有效提升地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智能控制大棚、光催化杀菌养殖专用大棚、农田滴灌施肥设备、播种育苗设施等先进技术,改变局部农田小气候特征。在干旱缺水山区兴建一批蓄水塘库,普及集雨设施与补灌措施,开展坡改梯、沟坝地等农田基本建设。


三是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措施,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种植最适宜作物,降低极端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农作物布局和品种布局,改进传统农作物耕作方式,调整耕作制度。引入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选育耐干旱、耐高温、抗病虫害、抗严寒等抗逆性强的优质农作物品种。同时,改善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行农作物间作,改良农作物品种。北方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热量条件,适当增加多熟制种植区域,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南方地区选择耐高温、耐病虫害的作物新品种,选用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较高的中晚熟品种替代生育期较短、产量潜力较低的早中熟品种。


四是完善农技推广服务。全面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户学习新技术和采用新品种的培训指导。加快推广水稻机械插秧、小麦机械条播、油菜轻简化免耕栽培等技术,提升抢农时抢农事、抢种抢收的效率。进一步规范农业技术标准,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方面考虑区域差异性,形成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地区异质性技术模式。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行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增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对农户已采取的良好适应行为进行补贴,鼓励农户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五是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体系,防控干旱、洪涝、低温灾害、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等。构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响应能力建设,完善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报服务,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地区气候变化状况特别是极端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科技等部门的农业灾害应急联动联防机制,开发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专业职能作用和联合效应。健全农业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环境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