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双向赋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2-08-31 14:42人气:来源: 学习时报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双向赋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向赋能,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方面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促进产业兴旺与高效城镇化良性互动。产业发展是关键。以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为桥梁,带动乡村和城镇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高效城镇化。一方面,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城市群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在以城带乡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乡村要主动承接城镇产业梯度转移,发挥农村土地、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促进生态宜居与绿色城镇化良性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为手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与绿色城镇化。一方面,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为腹地农村生态宜居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连线成片打造一批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型农村社区,以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要。


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乡风文明与人文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经济的融合为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纽带,推动城乡之间文化在长期的相互浸润中逐渐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与人文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人口流动,使进城农民主动融入先进文化,自觉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摒弃陈规陋习。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注重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打造充满魅力的乡土文化符号,夯实文明根基。


以城乡治理统筹融合,促进治理有效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客观上要求以城乡治理统筹融合为契机,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乡村逐渐演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日益趋同,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具有本土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更要发挥好村民自治、村规村约、道德风俗等非制度性安排的作用。


以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促进生活富裕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以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为载体,均衡配置公共产品,补齐发展短板,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客观上要求进城的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地享受各项公共服务,提升城镇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构建城乡标准统一、多元投入保障的有效机制,均衡城乡公共资源分布,让农民公平地享受改革红利。


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推动城乡实现共同富裕,亟需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实现路径。


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动能,加强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引导二三产业下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朝着更高附加值、更多科技含量的领域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鲶鱼效应,倒逼农村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城乡壁垒,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一方面,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扎根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扩大农村对城镇的开放,打通市民入乡通道。也就是说,扩大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考虑从所有权中分离部分集体土地的权能,满足入乡的市民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村人口结构。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学习时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