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题:索玛花开幸福来——小凉山巨变记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字强
这里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8.4%,平均海拔2800米,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
这里聚居的彝、汉、纳西、普米等12个民族,从封建领主制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曾达35.43%……
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从这样“山、少、边、穷”的困境中突围,摘掉了千年贫困的帽子,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谱写了“民族直过区”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踏上新征程,宁蒗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让索玛花儿绽放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田野上。
山河巨变换新颜
很多人以为,小凉山是一座山。其实,小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
不到小凉山,就难以想象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发展的艰难;不到小凉山,就无法明白各族群众对摆脱贫困的渴盼。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有一间“村史馆”,老照片里的木楞房、杈杈房,诉说着曾经的辛酸。
在“村史馆”的窗外,是一栋栋五层高的安置房。小区里绿树成荫,居民在路边闲坐聊天,孩童蹒跚学步。
今昔的巨大反差,让57岁的金补阿牛如同做梦。2019年11月,她从烂泥箐乡马金子村的木楞房里搬迁到幸福家园南区,家中摆放着电视、冰箱、沙发、茶几,温馨舒适。
“七沟八梁一面坡,十年九灾望天收”。回溯历史,小凉山刀耕火种、游耕游牧的生产方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苦生活并不遥远。
由于横断山阻隔,加之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欠账多,宁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尤为突出。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镇扎实村“鼎雅树屋”民宿一景(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楞房里,漏风漏雨,几乎顿顿是洋芋、苦荞饭。山上很冷,还经常生病,下山去卫生院的路也很难走。”金补阿牛回忆。
5年来,为推动宁蒗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把居住在“六类地区”的4.2万余名群众搬出大山,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152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389公里,建成惠及18万人的水利工程,建设小凉山学校、宁蒗二中等学校,目前全县51.5%的学生在县城集中就学。
近几年,宁蒗县还争取上级补助资金6.6亿多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8552户,让山区群众住上了安居房、暖心房。
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说,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宁蒗拿出县城“黄金地段”330多亩地建设幸福家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08户12000余人,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
“共产党把我们放在心尖上,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住,帮我们搬下山找出路,这里真的就是幸福家园。”金补阿牛说。
2020年11月,宁蒗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成为云岭大地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缩影。
山河巨变,两组数据对比可见一斑——1956年宁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8元,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1958年宁蒗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18万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3亿元。
太阳照耀小凉山
在小凉山巨变中,回答好一道道考题、攻克一个个难关,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催开了一朵朵索玛花儿。小凉山儿女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宁蒗既普通又特别:在共产党带领下,1950年和平解放,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紧接着是长达数年的平叛剿匪。此后,从兴办学校、建设公路、开通机场到民族团结、依法治县,宁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宁蒗县小凉山学校一景(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三峡集团、上海杨浦区、云南烟草等对口帮扶,云南省、丽江市的57个派出单位和宁蒗37名县级干部挂乡包村,91支扶贫工作队、7539名帮扶干部奔赴战贫一线,用最强的队伍打最硬的仗。
在决战贫困中,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2020年8月,跑马坪村的群众在祭火时,增加了一项特别的仪式——怀念牺牲在脱贫路上的宁蒗县纪委监委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沙天文。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师接力扎根宁蒗开展支教帮扶,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今年5月,在宁蒗县政府和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当地第一条禽类加工生产线正式运行。
“群众把家里的牲畜、家禽变成了商品,不仅鼓了腰包,还在山乡与市场的对接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海援滇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宁蒗注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宁蒗苹果的口感好但卖相不好。2016年,大学毕业的鲁权回到家乡宁蒗创办公司,依托科技和电商,专攻早熟、晚熟相结合的高海拔苹果。
“种植基地海拔在2700米到2800米左右,所以我起名叫‘2700苹果’,品质很好。”鲁权说,公司通过1名党员带动1户脱贫户和4户普通群众的“1+1+4”模式,带动果农900多户,户均增收约1万元。
携手奋进新征程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宁蒗县把位于跑马坪乡的凉山彝务办事处旧址修缮为宁蒗解放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经过接续奋斗,小凉山各族儿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宁蒗探索出精准防贫工作体系,党员干部担当奉献初心不改,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为了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宁蒗以党建引领,推进转移就业,组织妇女学习刺绣等技能。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宁蒗在幸福家园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紫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云花说,各族群众每逢节日一起过,有了困难互相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宁蒗农民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昔日群众生计的无奈。
近年来,宁蒗通过沪滇合作、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还依托高寒冷凉气候,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大山温度、阳光味道,是小凉山物产的共同特征。目前,宁蒗已发展马铃薯20.2万亩、苹果6.5万亩、荞麦6万亩、花椒42.2万亩。
山鹰飞得再高,也要回到自己的巢;小凉山再高寒偏远,人们也不改对故乡的挚爱和建设家乡的努力。
2009年,摩梭人鼎雅鲁汝从外地回到家乡永宁镇扎实村。他家的摩梭老宅是村里第一批挂牌的摩梭母系家庭重点保护民居之一。
以老宅为基础,鼎雅鲁汝和弟弟建造了“树屋”,经营起民宿客栈,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和他们在祖母房里围着火塘喝酥油茶。
距离扎实村不远的泸沽湖是宁蒗的“母亲湖”,长期保持Ⅰ类水质,成为游客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在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中,宁蒗县拆除了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160户民居客栈建筑、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房退湖进才能减少人为污染。”宁蒗县委副书记、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说。
对这片山水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宁蒗践行“两山论”、擦亮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索玛花开幸福来——小凉山巨变记
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题:索玛花开幸福来小凉山巨变记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字强 这里山区占...(28159)人阅读时间:2021-10-11【人民记忆:百年百城】莲花奔小康
在这里,一朵花打造了生态旅游的新名片,一粒柚充盈了农民的钱袋子,一把刀焕发了老技艺...(28736)人阅读时间:2021-10-11全球连线 | 从绿色理念到绿色发展
我们的地球资源有限 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 每一寸土壤都有价值 每一种生物都不可替代 从绿色...(32059)人阅读时间:2021-10-11重磅微视频|我们的共同家园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和守护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29557)人阅读时间:2021-10-11流淌着的生命
自然总有一种力量 它描绘出最壮丽的生命脉搏 江河 作为生命的源点 在奔流中迸发出灿烂的文...(32785)人阅读时间: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