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云南宣威:做强“文旅+”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时间:2023-10-10 11:08人气:来源: 《小康》·中国小康网

分享至:

  中国小康网讯 近年来,宣威市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作用,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1.jpg

引进民族团结题材话剧《澜沧水长》到宣威演出

  完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讲好民族团结四个故事

  结合全市多民族杂居和居住分散的实际,宣威市科学规划布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补齐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基础设施短板,为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奠定坚实基础。建成“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花灯非遗中心),市文化馆、市图书馆评定为国家县级一级馆,市文化馆入列云南省示范性文化馆。全市29个乡(镇、街道)均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独立设站,其中16个乡(镇、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县级三级以上文化站标准,100%的乡(镇、街道)和85%以上的村(社区)建有群众文化活动小广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建成。全市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99个、村史馆512个,2023年打造新型阅读空间4个(24小时美奂智慧书房、玉泉书院、锦苑书院、冰果书屋)。组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队伍300余支。充分利用文化阵地讲好宣威各族人民在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的四个故事,即: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故事、驿道文化故事、红色文化故事、火腿文化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寓教于事,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宣威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持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促进宣威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2.jpg

到民族村寨开展文化示范活动

  唱响新时代文化主旋律,民族团结之花尽情绽放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着眼于“讲好宣威故事”,办好“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杨柳山歌节”、“东山彝族火把节”、“三月三民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年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千余件,其中大型原生态歌舞《乌蒙四季风》、原创歌曲《祝福宣威》、大型传奇花灯剧《千里送鹅毛》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参加国家、省、曲靖级展演并获奖,小品《残局》荣获优秀节目奖,花灯歌舞《宣威火腿情味长》获集体表演奖。花灯小戏《便民道》荣获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2022年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界、第19届“群星奖”复赛,大型现代花灯剧《石榴花红》获2024年度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云南省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并在曲靖市新剧(节)目展演中获剧目、编剧、表演一等奖。充分展示了全市各族儿女共谱民族团结曲、共唱宣威和谐歌,和睦融洽生活的良好社会氛围。

1.jpg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原创花灯戏《石榴花红》

  扎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健强民族团结进步主心骨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入基层,组织开展主题展览、新闻宣传、文艺演出、座谈研讨、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年均开展民族团结系列文化活动300多场,累计参与人数200万人次。坚持以“美奂山·大家乐”为品牌,常态化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舞示范活动,年参与群众近60万人次,获得“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殊荣。开展“传统文化进(村)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60余场,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及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活动、“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化活动等演出300余场,惠及群众30万余人次;年均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拍全家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年均送戏、送图书下乡23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50余万人次。

  成功举办“中国·宣威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杨柳山歌节”、“芙蓉彝族火把节”、“乡村春晚”、东山景区“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等大型文旅节庆活动;2023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威市第三届“我是童画家”、“童心向党绘未来”儿童绘画展览等系列活动。宣威市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组委城市,宣威市北云社区碗花山列为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云南省),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各族群众“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融洽交流。

1.jpg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儿童绘画展

  赓续传承,让历史说话、文物发声,铸牢“四个共同”

  每年开展五期以上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至目前,共培养国家级非遗传人1人、省级5人、曲靖市级19人,成功申报非遗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曲靖市级项目9项,宣威市级项目56项。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1.jpg

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把博物馆、浦在廷故居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讲好讲活“四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力量,启发各民族智慧。开馆以来,每年接待12万人次参观。同时,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等“五进”活动,让历史说话、文物发声,在宣威各族群众中厚植“中华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四个共同”理念,不断增强宣威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构建各族群众“三交”平台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结合宣威“古驿道文化+火腿文化+红色文化”三张文化名片,突出“打造平台,归聚人心 ,促进三交”主题,通过“火腿之乡石榴红·籽籽同心跟党走”系列旅游推介活动的开展,把景区打造为引领各族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平台,各族群众旅游休闲、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的目的地,宣传中华民族文化、聚合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展现民风民俗的共有精神家园。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方式,全力打造三张文化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以各民族文化体验游、火腿美食文化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框架。建成各类景区(点)20余处,开发了以火腿系列产品、“宣威嘟嘟”、“云南十九怪”、“丑红薯”等26个文旅产品。2022年共接待国内旅游5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3亿元,有效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

1.jpg

在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景区”文化活动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小康》·中国小康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