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6月17日电(记者任玮)仲夏时节,进入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两边高矮不一的林草看不到尽头。在高飞的无人机镜头下,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长廊”向毛乌素沙地深处延展,仿佛一条横亘沙海的“生命线”。换个角度,映入眼帘的则是规划整齐的果园、菜地、苗圃、设施大棚等,那里是白芨滩正在致力打造的沙漠田园综合体。
时间倒回20世纪50年代,那时的白芨滩被沙漠步步紧逼,是毛乌素沙地里沙丘最密集高大的区域之一,沙漠距离黄河最近处只有5公里。
“只要刮一场大风,沙子就上了房,有时与低处的沙漠连成一片,村民能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回忆说,当时沙尘暴、干热风等严重危及百姓的生产生活。
为了生存、发展,人们决定挡住沙漠侵袭的脚步。1953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正式成立。过去几十年里,三代治沙人在这里艰苦创业、遏沙植绿,完成沙漠治理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
治沙,需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更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白芨滩经过治沙造林的实践探索,从最初的扎草方格治沙,逐渐形成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多种先进适用技术相配合的“1+4”治沙造林“技术套餐”。
“我们针对宁夏春季少雨不适合种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的实际情况,推广了雨季穴播造林、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营养袋育苗造林等多种方法,有效克服了风蚀沙埋、天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王兴东说,由过去单一、被动的治理模式变成综合、主动的治理模式,治沙造林效率明显提升,实现了“治一片、绿一片、成一片”。
进入2000年以后,白芨滩以每年2万亩左右的速度治沙播绿,如今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0.6%以上。沙芦苇、沙冬青、柠条等311种植物在这里扎根,山鸡、野兔、狐狸等129种动物在这里落户。曾经一片荒芜的“生命禁区”,逐渐显现勃勃生机。
不仅如此,白芨滩治沙人还总结出一套既治沙又致富的“好法子”——在沙漠腹地和沙区边缘分别营造灌木林、乔灌混交林,形成两道生态屏障,在这两大防护体系保护下发展沙区特色林果、设施大棚和生态养殖,并整合资源、产业优势和治沙精神财富,发展生态旅游业。
“过去大家想的都是怎么让树在沙漠里活下来,从没想过有一天能靠沙漠富起来。”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管理站,职工哈淑梅过去20多年间亲眼见证了她不敢想的“奇迹”:种4棚沙漠蔬菜、6亩露地韭菜,经营5亩育苗基地,管护1000亩防护林,在养殖场托管3头奶牛领分红,每年收入超10万元。
哈淑梅夫妻俩都是林场职工,这些年他们一边治沙造林,一边沙里“淘金”,用攒的钱在灵武市先后买了两套房。白天开车进沙区上班,晚上再进城回家,开启了“城乡结合”的工作生活模式。
“沙区职工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生活也好起来,这是对他们过去几十年辛苦治沙的最好回报。”大泉管理站站长杨玉刚说,如今的白芨滩正在走上一条从防沙之害到用沙之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新华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从一个“草格子”到一套“好法子”:治
新华社银川6月17日电(记者任玮)仲夏时节,进入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34392)人阅读时间:2022-06-17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丨边塞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7日电 题:边塞小城阿尔山休养记 新华社记者侯维轶 夏日时节,横跨大兴...(34539)人阅读时间:2022-06-17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海雀
新华社贵阳6月16日电 题:海雀的绿水青山:村民的幸福不动产 新华社记者李凡、骆飞 盛夏时...(25234)人阅读时间:2022-06-16西藏芒康:高原葡萄酒产业渐成“紫色名
新华社拉萨6月16日电 题:西藏芒康:高原葡萄酒产业渐成紫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曹健、陈尚才、...(35535)人阅读时间:2022-06-16在金沙江边,听这首神奇的绿色协奏曲
又见东川,已不是那个东川。 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24340)人阅读时间: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