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重庆专家的援非“农”情(2)

时间:2024-09-25 13:27人气:加载中...来源: 重庆日报

  以猪腹泻病为例。这种病在当地较为高发,但没有系统研究,也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肖仁荣每天到实验室后,就对样品进行各项指标检测、登记,找寻疾病成因,同时开展疫苗试验。

  “经过近1年的研究,已基本找到病因,也将国内疫苗在当地开展了试验,目前效果很不错。”肖仁荣说。

  坦桑尼亚一年仅有两季,旱季和雨季。旱季不种水稻,但在位于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的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水稻生产试验示范却不分季节。

  此时的水稻生产,除了水源的困扰,还要严防禽类“偷食”。尽管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已完成并向坦桑尼亚移交,但项目负责人、市农科院水稻专家王骞始终放心不下,不时远程与对方保持着交流、沟通。

  土壤“漏水”的国家 

  中国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重庆最早的农业科技对外援助项目,也是王骞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6年,中非论坛在京召开后,作为我国首批援建非洲的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在“以省帮国”对口援助框架下,重庆承担了援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具体由市农科院负责实施。

  2009年10月,选址于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的示范中心启动建设,内容包括水稻、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的示范种植。作为坦桑尼亚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自然是其中的重点。

  王骞于2012年来到这里,此时,项目已完成建设,正式转入技术合作期。“来之前,同事们提到过,这里缺水,种植水平较低。”抵达坦桑尼亚后,大家的描述逐渐在王骞眼前具象化。

  长达大半年的旱季,旱得很彻底,一滴雨都不下。而雨季的雨又变化莫测,转瞬间就会有大雨倾泻而下。待乌云散开,雨水很快渗入地下,土地里难有积水。

  “坦桑尼亚周边有河流、雪山,雨量也算是非洲较为充沛的国家,但土壤就是存不住水。”王骞说,一般来说,距地表50厘米深的土层有水,才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所以坦桑尼亚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是“靠天吃饭”。

  当时,坦桑尼亚水稻产量每公顷仅4吨,相当于一亩260余公斤,而同期重庆水稻亩产为450公斤左右。

  神奇的中国技术 

  坦桑尼亚水稻产量低除了受气候影响外,种植技术也是一个大问题。

  “我来的时候正是雨季,水稻处于生长期,但我却在一片农田把水稻认成了杂草,因为它长得实在太弱小。”王骞说,当地农民告诉他,他们是直接将种子往地里播撒。

  没有经过育苗,水稻秧苗吸收养分的能力比不过杂草,所以杂草长得比水稻还壮。地多人少,又没有农机,杂草根本清理不过来。

  “因为肥料需要进口,成本较高,他们也只施一次肥。雨水一来,肥料也全被冲走了,多可惜!”为了改变当地的种植观念和技术,王骞开始在示范中心举办培训会,宣传推广育苗移栽、提早施肥等适合当地的生产技术。

  一开始大家都不太接受,课堂上一度气氛尴尬。村民祖玛更是直接站起来说:“你们的技术,育苗花费时间多,请人栽秧成本高,划不来。”

  然而,示范中心水稻试验田的种植效果却让人称奇:同样是当地的品种,一亩地能产水稻460余公斤,增产75%。来自重庆的高产优质品种,亩产更是达到600公斤。不少农户发出了“不可思议”“不敢相信”的惊呼,内心开始动摇。

  王骞趁机给祖玛做思想工作,并承诺:若稻谷增产不能抵偿额外成本,示范中心全额补偿。将信将疑的祖玛决定拿出两块田来试验。

  水稻收获之际,周边村民一起见证收割称重。“奇迹”出现了,两块田的稻谷总产量比之前翻番还多。祖玛竖起大拇指,连称对中国技术心服口服。

  帮助当地水稻产量翻倍  

  随着技术培训会的持续开展,以及在各种展会上的展示,示范中心的水稻技术被更多当地人认可、运用。坦桑尼亚的水稻产量也持续提高,平均亩产量从260余公斤提升到460余公斤,年人均大米消费也实现了5%左右的增长。

  滨海省小伙米图罗对此有明显感受。自从在一场农业展会上了解到示范中心后,他便主动上门求教。经过指导,他的600亩稻田亩产量达到600公斤,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的家庭收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重庆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