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甘肃: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时间:2022-03-21 18:51人气:来源: 新甘肃·甘肃日报

  农历二月初,定西漳县。

  高耸的山尖还残留着白雪,山脚下的冬小麦却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汇聚成一片又一片浅浅的绿,向人们昭示着春的到来。

  “春天是黑木耳菌丝培育的关键期。”在漳县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汉文正忙着组织木耳菌棒的生产。

  挤压、套袋,生产线上成吨的青冈木屑变为一根根圆柱形木耳菌棒。经过灭菌、接种,菌棒被送至培养室,培育木耳菌丝。

  “表面白色的东西就是木耳菌丝,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送到大棚里培植了。”李汉文随手拿起培养室的一根菌棒介绍道。

  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是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打造的重要产业园区,鑫源菌业是落地项目之一。目前已建成100座木耳种植吊袋棚和晾晒棚,并具备年产1000万根菌棒的能力,2021年产值为1400多万元。

  发展食用菌,三岔镇找对了方向。

  三岔镇海拔2400米左右,漳水河从园区旁流过,园区产出的木耳肉厚、颜色纯正、富有弹性,品质极佳。

  “一点都不愁销路,客户抢着收购。”说起项目前景,李汉文信心满满。

  农民要富起来,发展产业是基础。三岔镇食用菌产业园的建成,让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

  “产业园不仅让三岔镇8个村的100户农民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还推动5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富民项目。”三岔镇党委书记徐明说。

  经过脱贫攻坚大考的漳县,富民产业基础正在不断夯实。

  走进武阳镇翊申文化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经过流水作业,一件件衣服呈现在眼前。

  “这个服装厂让我们这些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妇女,有了就近打工的机会。”50岁的武阳镇新庄门村妇女刘香巧边说边麻利地拾掇着手中的衣领。

  像刘香巧一样“变”为服装女工的,还有110名当地农村妇女。每个人月均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实现了“车间设在家门口、持家创收两不误”的转变。

  有了富民产业,脱贫户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依靠塬上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盐井镇立桥山村71岁的王勇强实现了稳定增收。

  现在一年能挣多少钱?老人掰着指头算:合作社打扫卫生,每月能挣2000元;二类低保,每月老两口享受756元保障;养牛分红和光伏分红,一年分别是800元和400元;还有地里的收成……

  “少说能有3万多元。”王勇强脸上堆满了笑容。

  而且,这几年老人家里改了水冲厕所,出门就是硬化路,看病也有了保障。

  “真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老人连连说。

  实施产业富县,推动乡村振兴,漳县注重厚植生态底色——一方面坚决禁止滥采乱挖,另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向绿色要发展。

  新寺镇青瓦寺村与4A级景区贵清山毗邻。这几年,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思路,青瓦寺村以提升村容村貌为切入口,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与富民产业融合发展。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收入增加了。现在,从四五月份开始,家家户户忙着经营‘农家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陈想世感慨道。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

  “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漳县县委县政府态度坚决。

  为确保实现脱贫群众稳定脱贫、防止返贫,2021年,漳县共投入8159万元支持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全力保障劳动力稳岗就业,精准落实各项兜底政策,群众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稳定超过6000元监测标准;1079户4567人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人口消除了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区域性返贫的底线;1个省级示范乡镇、16个省市县示范村建设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发生很大改观。

  前进道路上挑战和机遇并存。

  客观来讲,漳县仍存在经济总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如何追赶发展、争先进位,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是对漳县的又一次大考。

  “我们将全力以赴实施‘强县域’行动,紧盯生态功能型和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以园区为平台引进龙头企业,实现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遍地开花,推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漳县县委书记张岸林说。

  2022年,漳县正在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中药材、果蔬两大产业发展,中药材及特色果蔬种植面积分别超过20万亩、1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3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8.7万吨以上。

  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漳县,正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