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做强农业“芯片” 端牢中国饭碗

时间:2022-01-05 14:43人气:来源: 河南日报

  1月3日,新乡县大召营镇大召营村一处麦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开始分蘖,新乡县众心齐种植专业联合社负责人李红伟正在给小麦喷施营养液和杀菌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李红伟正在作业的4900亩小麦就位于大召营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内,去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高产地块接近1600斤。

  据测算,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可提升粮食产能150斤以上。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斤以上。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与此同时,河南省还有44%的中低产田亟待改造。“河南省统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8759万亩,改造提升面积1000万亩以上,以此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幸福说。

  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的“痛点”和“难点”是灌溉机井“日常没人管”“坏了没人修”。黄幸福表示,去年4月份以来,河南省组织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工作,整改问题机井31.6万眼、回填报废机井5.3万眼,解决了多年来想解决、未能解决的管护难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粮食增产贡献巨大。据种子管理部门统计,全省自主选育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放眼全国,我国小麦育种水平不断提升,保障了我国小麦100%用中国种。

  然而,由于现有小麦品种的产量已经很高,现有资源无法满足实际的科研需要,广泛收集、引进一些近缘种属和野生资源显得十分迫切。同时,河南省在生物育种新技术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新技术运用和新品种选育亟待突破。

  面对育种碰到的关键“卡脖子”难题,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河南省将以神农种业实验室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巩固发挥河南省在小麦、玉米、花生等领域优势,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种业创新平台。

  与此同时,河南省将引育一流种业创新人才。瞄准前沿、尖端技术,针对基因组学、基因编辑、育种智能化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短板学科,大力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打造种业科技人才新高地。

  实施一流创新课题研究。围绕“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克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重大生产应用前景的重要性状控制基因;分子设计育种方面,构建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向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