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用足每寸荒山 孕育富民产业

时间:2021-11-10 14:53人气:来源: 河北日报

  漫山遍野的苹果树、桃树挂满累累果实;成片的光伏板犹如铠甲披在山坡上;养殖场内,牛儿三五成群地悠闲散步;箱包加工厂内,村民们正忙碌在各项工序上……今年金秋季节,记者在太行山间的曲阳县孙家庄村采访时,看到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孙家庄村因地制宜,利用荒山资源,大力发展山区林果、养殖、加工等产业,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去年,村集体收入4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30元,高于曲阳县平均水平150个百分点,高于保定市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因地制宜,向荒山要效益

  “看这苹果个头多大,今年雨水勤,产量比去年增加不少。”9月29日,在孙家庄村的西旦沟现代农业园区,村党支部书记孙文龙顺手摘下一个苹果,脸上难掩兴奋的笑容,“去年销售收入170万元,今年能达到300万元,村民们的分红也跟着翻倍。”

  谁能想到,就在9年前,孙文龙的脚下还是一座荒山。

  孙家庄村位于曲阳县丘陵山区,有1370口人,耕地面积仅1213亩,山地面积5000余亩。当时,作为一个贫困村,产业基础为零,村民只能外出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

  2012年,在外做煤炭和食品生意的孙文龙回村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耕地少,山地多,要想脱贫增收就得向荒山要效益。”经过讨论,村“两委”班子达成共识。

  可是,荒山怎么利用呢?问题又摆在面前。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文龙了解到,山东省海阳市王家山后村利用丘陵山区种植苹果带动村民致富。随后,他带队先后17次到蓬莱、海阳等地考察学习,最终确定将林果种植作为村里的脱贫产业。

  2013年初,孙家庄村动工了。山上没路没电,30多位村民将土一筐一筐地往上背,将水半桶半桶地往上拎……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当年种下的100棵苹果树全部成活。

  在国家扶贫政策帮扶下,山上陆续通了路、水、电,造地、种树进入快车道。

  到2018年,全村5000多亩荒山变成花果山。

  “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在荒山上建起西旦沟现代农业园区和庄子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一起增收。”孙文龙说,两个园区共带动贫困户248户,贫困人口600余人,今年产值已达510万元。

  林果种植成功后,孙家庄村继续在荒山上做文章。山麓地势平坦处并非种植果树最佳区域,于是,4个牛羊养殖场陆续建起,年均出栏6000头,季节性带动400人就业,年产值达8450万元;在取水设施难以覆盖,但光照充足的山坡上,建起光伏电站,带动就业300人左右,每人年增收8000元;在临近村庄、交通方便的低丘缓坡,建起箱包加工厂,年产箱包20万件,吸收50余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收入4500元左右……“我们根据荒山的不同区块条件,发展相应产业,将每一寸荒山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让曾经只长野草杂树的荒山,变成促进村民增收的金山银山。”孙文龙说。

  科技赋能,提升果品竞争力

  林果环绕中,山腰处有一座院落门口,“曲阳县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金色招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没有这个农业创新驿站,就没有林果产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孙文龙说。

  “因不懂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我们曾特意将树苗种在山坡背阴处,觉得那里背风暖和好成活。谁知到了第二年开春,阴面积雪化不开,200亩树苗刚冒芽,就全都冻死了。”孙文龙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徐继忠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时,村民才明白犯了果树种植的大忌。“没有科技引领,就像闭着眼走路,掉到坑里都不知咋回事。”

  那段弯路,让孙家庄村意识到依靠科技的重要性。

  在保定市部署建设“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背景下,孙家庄村抓住将科技请进山沟的机会。通过主动对接,在两个现代农业园区内分别建起创新驿站。建园规划、果树修剪、果树嫁接、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驿站每年为村民开展各类技术指导与培训10余场次,村里百余人从“土包子”变成“土专家”。

  村民陈世勋就是一位管理着300亩苹果树的“土专家”。“没有科技支撑,果子就没竞争力。”陈世勋举例说,对付虫害,一般就是多喷农药,可能导致果品农药残留不达标。经过培训,种植户掌握了挂杀虫灯诱杀害虫这一科技手段,不用农药也能防虫害。“现在,市场上的普通苹果每斤4元,我们的苹果卖到每斤8元,价格是前者的两倍。”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