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高标准农田促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09-15 11:10人气:来源: 安徽日报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日前,记者来到来安县田间地头,看到成片的良田建成为高标准农田,既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稳产、农户增收,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 

  农田水利补短板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走进来安县新安镇黄坝村蔡庄组,千亩连片的水稻进入抽穗扬花期,放眼望去,犹如一幅青黄相间的油画,美不胜收。“我种了10多个品种的稻子,成熟期各有不同,有的已经收割,有的要到下个月才能开镰。”杨阳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江和告诉记者,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现在田间管理容易多了,以前都是土路土沟,农机进不了田,现在都是砂石路、混凝土路,既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又方便他平时骑着电动车来回查看稻子的长势。 

  过路涵、节制闸、生产桥……在来河堤坝东侧,记者看到渠系建筑物配套完善,可以灌溉排涝两用。“过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遇到旱季或涝灾,全靠人工肩挑背扛抗旱排涝。如今,我们平整了土地,建好了田间道路,还修建了渠道衬砌工程,实施塘坝沟渠清淤,保证灌溉率达80%以上,不仅增强了农田抗旱、排涝能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率。”该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主任汤雷鸣说。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出现旱情,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有泵站和灌溉渠,我直接通过电灌站提水抗旱,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杨江和说,农田水利等设施改善了,做到了旱涝保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村民收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田、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综合配套,重点在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科技服务等方面,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重点建设末级灌溉渠道、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我县围绕沟渠田林路建设,不仅要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还要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土肥沃、环境美、民安居的目标。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了县内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零乱、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较弱等问题,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稳定农民收入的同时,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共贏。”来安县委书记杨文萍说。 

  据悉,该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19年投资1.131亿元、2020年投资1亿元,已平整土地18232亩,修建渠道衬砌工程135.2公里、渠系建筑物(放水口、过路涵、节制闸)5796座、泵站69座、机井66座,建成混凝土道路45.6公里、砂石路172.9公里、土路46.3公里,共种植各类林木10410棵。 

  因地制宜兴产业 

  一条田间道路通往岗坡下,路旁栽种紫薇树,两条水渠贯穿大片稻田。“过去,这里的稻田东一块、西一块,不仅分散、无法机械化耕种,而且田里还有杂树荒草和废弃的小水塘。”站在水口镇武集村李家坝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种粮大户张宗成告诉记者,他流转了800多亩土地,去年经过填平废弃水塘、小田变大田、拉直田间小路等措施,新增耕地100亩左右,可以大规模种植水稻了。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武集村委会主任于畅泳说,前些年因为土地分散、不好管理,承包户几乎一年换一个。如今,县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低不平的土地全部平整好了,水利条件也大大改善,大家的生产积极明显提高了。“以前我们村种水稻都是靠天收,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已改造升级,可以进行自流灌溉,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田。张宗成去年承包的稻田产稻70万斤,今年有望超过80万斤。” 

  沿着田间的循环路,记者看着远处的稻田和近处的景观树,仿佛“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张宗成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里曾是荒山岗子靠天收,如今旱涝保收水自流。村里还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打药施肥都用无人机,稻子收割用收割机,现在种田轻松了。” 

  “我县在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坚持高标准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占补平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相结合,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据该县县长舒宏俊介绍,在大英镇、张山镇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充分应用农业科技和农业综合机械化,生产优质粮油和蔬菜,助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7.4%,在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同时,打通机械进田“最后一公里”,稳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建后管护重长效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