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灵台县:兴旺蔬菜产业 绽放“致富”之花

时间:2021-08-27 15:28人气:来源: 中国甘肃网

  进入八月份以来,灵台县内种植的瓜果菜蔬陆续迎来采收期。在一座座设施大棚里,皮薄瓤红的大西瓜、鲜嫩多汁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菠菜、鲜红的朝天椒……还有露天种植的珠子椒、“大红袍”花椒等新鲜菜蔬,各个色泽红艳,让人赏心悦目。县内外客商走进田间棚内,一边察看蔬菜品质与长势,一边与种植户洽谈收购价格。一辆辆三轮车、大卡车停放在地垄旁,等待包装好的菜蔬装车。

  灵台县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质清洁,空气清新,是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适宜区。由于技术、品种等因素制约,尽管设施蔬菜种植起步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发展缓慢、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带动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近年来,灵台县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高点定位、精心谋划,提出了“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让蔬菜产业旧貌换新颜。进入“十四五”,灵台县在落实蔬菜产业发展各级责任、经费保障、政策支持上再鼓干劲,再添举措,设施蔬菜发展日益兴旺绽放致富之花,助力乡村振兴。至目前,全县设施蔬菜生产小区累计达22个,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累计分别达到285座和2411座。完成蔬菜种植3.69万亩,其中设施蔬菜0.26万亩,蔬菜总产量2.8万吨,实现产值0.46亿元。

  33岁的中台镇坷台村村民苟科明尽管只有7年“菜龄”,但却已经成为该镇蔬菜种植大户。这几年间,不断与各类蔬菜“纠缠”。如今的他,不仅蔬菜种植经验丰富,销售路子广,还为当地一些规模较小的蔬菜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帮扶,在当地小有名气。2020年,他承包的49棚蔬菜收入大30万元。

  “我刚开始时不会种植,就向一些年长的种植户请教学习。同时镇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班我一次都没有落下。一有空就去到外面跑蔬菜销路。目前菜棚里能上市的菜都被外地一些客商拉光了。”苟科明告诉记者。

  在种植过程中,苟科明勤于花心思钻研管理技术,及时引进优良蔬菜品种。他还定期雇用周边一些懂技术的群众到菜棚里,帮助做一些起垄覆膜、菜苗移栽等零散活计,并给予报酬。仅去年一年,苟科明就支出人工费用近15万元。

  “我感觉我挺适合种菜的。尽管辛苦一点儿,但看着年底有了收成,还是很高兴!今年看样子预计收入会略好于去年。”苟科明说,明年我还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哩!

  这些年,经过实践,苟科明探索出了一条前茬种植西瓜、甜瓜、哈密瓜,后茬种植萝卜、甘蓝等菜蔬多茬种植模式,开启了蔬菜产业致富新引擎。

  以村级合作社为主体的“订单式种植”,让当季成熟的菜蔬不仅可以实现即时销售,增加村集体收入外,还可以让种植户们根据市场供需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一些距离县城较近的镇村群众还依托交通便捷优势,将自家地块上种植的瓜果菜蔬,就近在县乡集市上进行售卖。

  走进朝那镇街子村,村级合作社种植的320亩珠子椒迎来采收季。该村村民史玉平因为要照顾家里的孩子,今年将自家9.5亩土地以4700多元的费用全部流转给了村上的合作社。眼下,她正忙着和村里其他姐妹在种植园里采摘辣椒并将它们装框。农闲时节,史玉平还可以在这里打零工。

  “我觉得我现在的日子就像我们的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呀!”史玉平感叹道。

  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发展辣椒等短平快产业的不独此一家。中台镇杨村村今年依托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161座蔬菜大棚进行“订单式种植”,主要种植洋芋和辣椒。目前,该村的辣椒迎来了采收期。

  “我们村上的辣椒每天大概采摘3000多斤,主要销往陕西,预计今年的效益大概在10多万元。其他的蔬菜经过村上的冷藏车运输到平凉、长武等周边的批发市场。预计可吸纳当地600多人次群众就近务工。” 该村村委会副主任高杨告诉记者。

  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杨村村坚持以合作社种植、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模式,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包棚自种、劳务承包、大棚托管、基地务工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群众就业增收致富新路子。在村级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该村的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已成规模,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产销体系。县农技中心、县职中还不定期在这里进行试种试验,帮助菜农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栽种苗种。同时,综合了菜苗育种、化肥、农机、农药、用工、销售等关键环节,降低了菜农发展产业的风险与成本,提高了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力助推了当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