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日子甜过脆冬枣——大荔冬枣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1-08-12 14:35人气:来源: 陕西日报

  炎炎夏日,在冬枣之乡大荔县,冬枣大棚一座挨着一座,远远望去绵延不绝。

  冬枣种植作为大荔县富农支柱产业,该县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当地枣农大大提前了冬枣成熟时间,抢“鲜”上市的鲜食冬枣,口感脆甜,备受江浙一带客商青睐。目前,大荔县冬枣栽植面积已达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冬枣产业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错季冬枣抢“鲜”上市

  设施农业助力增收

  “我们村的枣树全长在大棚里,冬枣挂果后,还要给它们盖棉被。”7月22日,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为了让冬枣能卖出好价钱,村民们不断改良技术,冬枣上市的季节已从原来的10月中旬提前到了5月中下旬,冬枣身价倍增——其中,出口迪拜的优良品种,每公斤能卖到20美元!

  据了解,冬枣一般在每年10月至11月自然成熟,而近几年在大荔县,每年四五月就有客商慕名而来,在田间地头收购冬枣了。今年的冬枣更是最早于5月就已上市,其最高价格是正常成熟冬枣的30多倍。

  让冬枣提前上市的秘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硬科技”支撑。

  大荔县红枣局高级工程师、红枣研究院院长周爱英介绍,大荔冬枣的“硬科技”体现在设施栽培上。近几年,为破解冬枣供应期短的难题,大荔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院校深度合作,聘请了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了多支专家团队,在设施冬枣棚体提升、绿色防控、光温调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岗的带领下,专家团队于2013年突破了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瓶颈,并形成了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双膜冷棚和普通冷棚等栽培模式,让冬枣的成熟供应期从10月提早到5月,为大荔冬枣优质高效生产奠定了基础。

  “硬科技”还体现在培育健康土壤、提升冬枣品质上。从2015年起,大荔县以已有的土壤肥力信息建立数据库,初步构建了大荔温棚枣园精准施肥专家系统。系统以目标产量法理论为基础,可以为农户制定施肥方案,旨在为农户提供简便、快捷、科学的施肥指导。增施优质有机肥,开发应用微生物肥。几年下来,化肥减施20%,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得到显著提升。

  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

  增加产品附加值

  7月22日,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的一台智能冬枣分拣设备正在运行。合作社负责人张全喜高兴地说:“我的这台设备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分拣生产线,能够实现全程自动化和电脑光电智能分拣。一小时可分拣4000公斤冬枣,解放了人力,促进了冬枣品质的标准化升级。”

  通过分拣线,每一颗冬枣会按照品相、大小、级别、重量等智能化测定,并按照分类通过不同的通道输送出来。到了销售旺季,每天有2.5万多公斤标准化的冬枣被发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

  大荔县还通过推动冬枣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实现冬枣产业的提质增效。大荔县制定了涵盖全产业链的《大荔冬枣地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和《地理标志产品大荔冬枣》地方标准。建立大荔冬枣种质资源圃,加强特色种质提纯、复壮、示范和扩繁。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5万亩,引进冬枣光电智能分拣生产线,支持企业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种植、产后整理、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

  此外,大荔县还实施了“一证一码”管理制度,要求所有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对纳入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监管的生产经营主体,配备农残速测仪、糖度计等仪器设备,实行追溯二维码管理,推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

  冬枣产业发展让枣农们的钱包鼓了起来。安仁镇小坡村成立了大荔县绿源农庄冬枣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大荔县万亩有机冬枣扶贫科技示范园,种植面积1.6万亩,产值3.75亿元。整个园区每年通过电商模式销售冬枣达1800余吨,销售额达到8000余万元。

  除了种枣卖枣,安仁镇小坡村还通过延长冬枣产业链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小坡村按照大荔县提出的“旅游旺县”思路,投资1260万元建设了“冬枣小镇”有轨观光旅游小火车项目,后续完善了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网红桥、成人拓展训练、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从单纯发展产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转型,提高冬枣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了产业融合发展。如今,小坡村群众人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

  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带货助销售

  大荔县埝桥镇北黄村的残疾女青年马宁做淘宝卖大荔冬枣赚了钱。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大荔县洛河两岸的十里八乡流传开来。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