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稻花香飘盐碱滩——大安市以科技助力实现“废地”变沃土纪实

时间:2021-07-21 14:37人气:来源: 吉林日报

  土壤改良“量身定做”,点手机代替动锄头,田间管理大数据“上阵”……在大安市海坨乡中科佰澳格霖家庭农场,种地更轻松、更智能,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生机。

  大安,地处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冲积形成的漫滩湿地,优良的嫩江、松花江天然水质灌溉,这里是“鱼米之乡”;可同时,这里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全市203万亩耕地之中,盐碱地面积达174万亩。

  誓将“废地”变沃土!大安市通过对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加以科技改良,盐消碱淡,盐碱地上造良田。昔日盐碱滩,今天稻花香

  数据为证:大安市连续5年粮食产量20亿斤以上。盐碱地能丰收,是科技的功劳。近日,记者走入大安,感受技术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领略科技助力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无限可能。

  土壤改良,配套改造

  65000亩盐碱地“变身”米粮川

  “过去,这片盐碱地草都不长,现在这片改造后的水田,有的地块亩产可达520公斤,接近多年耕种的水田单产水平。”大安市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修强自豪地说。

  放眼望去,秧苗挺立田中,稻田绵延不绝。这里是大安市海坨乡,盐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2016年,潘修强带领他的团队,将基地扎根于此,开启了对盐碱地的持续改良和修复。

  怎么改?如何修?公司的科研团队以降低土壤盐分为核心目标,采取了以水洗为主,辅助改良剂和生物菌剂等多种方式,改良土壤种植层,创建了“淡化表层”和“熟化耕层”的技术模式,集改良和培肥一体化的模式让土壤快速达到水稻生长的指标范围。

  盐碱荒地变粮仓,只做改良和修复还不够,田间工程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公司根据苏打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在田间道路、上水渠和泄水渠的设计上,采用单排单灌设计方式,同时方便田间管理、运输和现代农业机械作业,保证上水和排水畅通。针对盐碱土易溶水的特性会造成渠道塌方的情况,公司还研发了专用的水龙带,彻底解决了上水对渠道的冲刷,减少了用水量和人工投入。

  2017年,7500亩盐碱地治理完成,水利、道路、田间工程、土壤pH值和盐分指标全部达标。治理第一年就实现“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获得每公顷产量1.2万斤的好收成。

  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科研团队在盐碱地土地开发整理领域成果丰硕,目前已改良盐碱地65000亩,并形成“土地整理—田间种植—水肥管理—机械收获”涵盖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及配套装备,为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示范。

  装备在手,管理无忧

  12名新农人打理近万亩水稻

  12名新农人,打理7500亩水稻——在中科佰澳格霖公司的水稻基地,科技元素无处不在:植保无人机天上飞,无人插秧机地里跑,农情监测点田中立,物联大数据掌中握。水稻的播种、施肥、浇水、杀虫、收割,全流程实现智能化。

  坐落于水稻基地的中科佰澳格霖现代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吉林省佰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葛艳俊坐在大屏幕前,查看水田的实时动态。

  田边,埋在土里的一个个监测设备,正将田间的苗情、墒情、温度等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监测设备就像是医生给稻田做全身体检,把各项数据量化,系统会对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研判,数据若与设定的标准值比对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迅速做出响应,对设备进行远程参数配置,实现无人智能灌溉。”葛艳俊感叹,“以前抢农时靠人干活,现在依靠科技坐在家里就能种地。”

  针对不同的田间管理需求,公司研发了两套智能系统——“精农云”和“蓝鲸云”,一个监测苗情,一个监测水情,用数据代替经验,以设备代替人力,实施精准精细管理。

  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科技在整个农业生产链条中的应用令人惊叹,更令人欣喜。逐渐兴起的智慧农业开始颠覆传统,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农业加速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转变。

  “智慧”的应用在这里还远未结束。全省首个5G农业科技示范区即将在此落地,就5G物联网智慧农业建立试点先行先试,实现农业生产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等,建立全链条信息化服务。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