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木耳里的致富经

时间:2021-06-16 19:03人气:来源: 陕西日报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44岁的陈庆海没有想到,原本自己压根瞧不上的小木耳,竟让他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陈庆海的家乡——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为柞水木耳点赞。第二天,2000万网友在线抢购,买了24吨柞水木耳。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金米村销售木耳近6万公斤,电商销售木耳4万公斤,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

  “现在我们金米村名气大了,通过电商,木耳卖到了全国各地。”陈庆海笑着说,去年他的店里一共收入4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不懂技术 种木耳没挣下钱

  位于秦岭腹地的金米村曾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1.85%。交通不便、耕地不足,村民们只得外出找生计。

  “家里有二亩七分地。以前不懂技术,在坡上用椴木种木耳,20来个棒棒只产出一斤木耳,挣不了几个钱。”陈庆海说,媳妇身体不好,3个孩子要上学,为了生计,他只能干体力活儿。

  仗着年轻时身体好,陈庆海到镇里一家矿上打工,干了好多年。由于常年在地下干活,他的双腿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回忆起曾经的日子,陈庆海说:“每天在地下3000多米的洞里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周围环境就是‘四块石头夹块肉’,饿了只能吃泡面。每月只有3000多元,日子过得很艰辛。”

  看着父亲辛苦操劳,陈庆海的大儿子陈杰主动提出去当兵,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日子一天天艰难维持着。直到2017年,陈庆海一家的生活才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在村上的帮扶下,陈庆海当上了护林员,每月收入增加600元;陈杰退伍返乡,在镇上一家公司打工,每月收入5000多元。当年底,靠着村上的帮扶,陈庆海一家实现了脱贫,还搬进了黄金移民小区,住进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

  “脱了贫,人一下就精神了。媳妇也不愁眉苦脸了,开始注重穿衣打扮。”陈庆海说,生活环境变了,他开始思考,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这时,帮扶干部何福军劝他回到村上种木耳。可是陈庆海却不愿意,心里犯嘀咕:“种木耳能比外出打工强?”何福军劝说:“现在种木耳都是用菌包,技术先进,产量也提高了。”

  为了打消陈庆海的疑虑,何福军建议他先到村上的木耳基地打工。陈庆海说:“看着大伙儿靠木耳致富,我开始心动了。”

  政策帮扶 一年收入近7万元

  柞水县素有种植木耳的传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柞水县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借着这股东风,金米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变集体“抱团”发展,传统的木耳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前村民们都用椴木栽培木耳,技术落后,产量也上不去。”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从2018年开始,村上统一提供技术培训、菌棒和销售服务,不仅提升了质量,产量也大幅增加。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在木耳基地打工的陈庆海,认准了种木耳是一条好出路。可是,他又开始犯难:没钱没技术,这可咋办?2019年,何福军又找到陈庆海,为他再次详细讲解了县上的木耳产业发展政策——“借袋还耳”。

  “免费借菌棒,技术包教包会,还包销路,半年就能挣万把块钱。”何福军的话一直萦绕在陈庆海的脑海。他琢磨再三,决定大胆尝试一次。

  2019年底,陈庆海一下就借了5万袋木耳,2020年3月他又借了5万袋木耳。到了“还耳”的时候,第一次借的木耳赚了3.3万元,第二次赚了3.5万元。

  “去年,我种木耳就挣了68000块,儿子打工还拿回家6万多元,日子一下宽裕多了。”陈庆海说,用车的地方越来越多,去年他一高兴,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越野车。

  目前,金米村的木耳已经实现规模化种植,建成了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5个智能连栋木耳大棚。

  “靠着小木耳,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正森表示,总书记为金米村木耳“带货”,更加坚定了村上发展木耳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今年,金米村计划新建木耳大棚40座,建成后预计可新增木耳50万袋。

  搞采摘园 把木耳“文章”做足

  木耳火了金米村。6月2日,在柞水木耳展销中心,前来参观的程宏伟说:“开了3个小时的车专程赶到这里,‘打卡’总书记来过的地方,收获很大。我和朋友还打算买些木耳带回去。”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