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红光村,红军留下“红色基因”的村庄

时间:2021-03-15 16:06人气:来源: 青海日报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原名叫赞卜乎村,曾经是荒地也是马步芳苦役西路红军战士之地,它位于循化县最西端公伯峡大坝下游的赞上村(赞卜乎村分上中下三个村),距县城22公里。此地有全国唯一一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和十八座红军宅院及西路红军纪念塔等红色历史遗迹。

  红军生活过的村庄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西渡黄河,但由于敌情变化,只渡过三个军及妇女先锋团1300多名女战士,共计21800余人。在河西走廊,西路军与西北马家军和胡宗南部孤军奋战,坚持四个半月,在整个河西战事中先后有万名将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还有部分将士不幸被俘或流散隐匿,一部分西路军将士被马步芳部押送到青海西宁乐家湾。

  西路红军立牌碑。

  1936年11月,马步芳把被俘红军18到20多岁的青年挑选出300多人组成劳动队强制苦役,后改称工兵营, 1939年至1946年间,马步芳把工兵营400多名将士押解到循化赞卜乎开荒。

  红军的到来,使这片荒地有了人间的烟火,出现了新的村庄。红军战士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 113多公顷),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5处等。

  礼拜大殿上脊上的“镰刀”。

  如今,赞卜乎村由原来60户90多口人的小村落,发展成为拥有178户的红色大村庄。为世代铭记、缅怀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西路红军, 1987年4月,根据撒拉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青海省政府将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寓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

  红军留下“红色基因”

  西路军战士在建设红光村过程中,与当地撒拉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相互帮助,相濡以沫。撒拉族群众帮助和保护西路军战士,西路军战士帮助撒拉族群众改进生产技艺、制作劳动工具、建设基础设施。

  有了定居的村民以后,马步芳强迫红军战士修建学校,西路军红军小学就是由当时被俘的西路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成的,全校占地约5400平方米。整个学校的布局为三段式院落,前庭中屋后院,后院是果蔬园,主要有当地的杏树和梨树,间或种植蔬菜等。

  西路军用过的农家用具。

  与红军小学门对门的是红光清真寺(原名赞卜乎清真寺),占地约0.27公顷( 4 亩),四合院布局,由大殿、唤醒楼、南北配房组成。红光清真寺没有华藻的建筑形制,也没有精美艳丽的彩绘,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亦木亦砖,三门四柱,宽厚端稳,门和柱都为木制,朴素大方。

  礼拜大殿上脊上的“五角星”。大殿屋脊上布满的青砖雕在阳光的照射下,砖花瓣纹形成了一种柔和的韵律。在这青砖雕饰中却隐藏着西路军留下的“密码” — —红色基因。在修建过程中,战士们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锤子、 “工”字、红领章、 “十”字等革命符号隐藏在这些砖花的瓣纹里,烧制成花砖嵌在大殿的屋脊之上。

  正对着礼拜殿的是唤礼楼,也称唤醒楼、帮克楼,就是召唤人们做礼拜用的。红光清真寺的唤礼楼是一个宽4.7米、高12.8米的方柱体,由楼基、楼身、楼顶三部分组成,楼基完全由不规则石块砌成。楼顶是木制的,红砖出沿形成的花格栏上四根木柱挺拔向上,气势威严,柱与柱之间有木方格栏相连,上部横梁与直柱各构件榫卯相吻,中间有木雕,木制的四角楼顶部飞檐翘角。

  站在清真寺大殿正前方,抬头看大殿的屋顶,可以清晰地看到屋脊的花雕上镂空雕刻着许多高约几厘米的五角星;在距五角星不远的附近,有弯口朝上的月牙形雕刻,月牙上带着小小的手柄,像一把弯弯的镰刀。还零散地分布着一些被刻成“ H ”形的图案,这些都是变换了形状的“工”字。

  清真寺顶的红五星。

  一直在试图“破译”红光村西路军“密码”的循化县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主任马明全说: “其实,这个简单而实用的四角唤醒楼的造型打破了撒拉族唤醒楼大都是八角楼或六角楼的造型风格,整个循化从古至今的唤醒楼就没有四角,四角楼就是在指西路军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四根柱子采用一根到顶的通柱,暗含着革命到底的决心。”

  被俘红军西路军战士在建造红光清真寺和西路军红军小学时,虽遭敌人的严密监视,但他们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坚定信念,采取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

  红军精神薪火相传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