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三年新增水田5500亩 总产可达400万斤 昔日荒滩地 今飘稻花香

时间:2024-04-08 15:27人气: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尘烟起,地上长秃疮。”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

  然而,仅仅三年多时间,大庆市大同区累计压茬整治盐碱地7179亩,新增水田5561亩,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治碱、补地、增粮、惠民……大同区治理盐碱地取得明显实效。

  2020年12月,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正式立项。大同区把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纳入全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号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至今累计召开30余次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盐碱地综合利用具体事项和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为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工作专班和勘测团队对全区8万多亩、1300余块盐碱地逐一勘察、逐个上账,最终选择距离“南引水库”和“西大海”水域最近的双榆树乡辖区盐碱地进行重点开发,采取“一地一图一良方”方式,修渠建站,引水入田,开启了“碱稻”种植、碱地整治。

  随着专门成立的大同区城投公司农业开发分公司与大庆市鲶鱼沟万基谷物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最终形成了从手续办理、资金投入、基础建设、日常监管到技术改良和地块生产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完整链条。

  完成顶层设计后,接下来就是科学、严谨、扎实的基础工作。

  三年累计修筑格田1298块,新修渠道10万余米,铺设田间路和生产路5.2万米,配套排灌站、水闸等454座,成功将地表水源引入格田;

  与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合作,通过灌水洗盐、施用酸性有机肥等盐碱地改良方法改良土质;

  先后试种十余个水稻品种,经过测产、化验和比对,最终选用了更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松粳16”“垦研017”两个优良品种。

  万事俱备,改造开始。

  2021年4月,一期试验田项目开工建设,改良盐碱地面积586.2亩,运用“盐碱地改良八法”,一次性解决了“脾性顽固”地块五月积盐、八月返盐的难题,将“不毛之地”变成了农田,新增水田425亩,碱地水稻试种成功。盐碱耕地上,每一簇新绿的萌发成长,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初战告捷后,2022年3月,盐碱地整治二期又新增水田面积1664亩,通过“以水洗碱”“以沙压碱”“农家肥调碱”等改良方法,每亩测产可达800斤以上,实现Ph值和盐量“双下降”、有机质含量和亩产量“双上升”。通过推行“良种—良法—良田”,实现了盐碱地逐步“退化”。

  2023年3月,三期工程137泡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开工,新增水田面积3472亩,修水渠、建格田、配设施,地块粮食总产量达280万斤以上。实现当年施工、当年播种、当年收获。以往的盐碱荒地如今成为一望无际的绿色稻田,开始孕育新的希望。

  从“不毛地”到“储粮田”,从“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粮”,新增水田5561亩,年可实现经济收入450万元以上,“碱稻”总产可达400万斤以上。可观的经济账让大同区收获的不仅仅是“钱袋子”,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底气”。

  “碱地白”变成“农田绿”,“生态账”也同样亮眼。盐碱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区域内盐碱地持续恶化。通过推进水系连通、岸线美化、环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乡村立体新景观。同时,在全区构建了西部地区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中部地区万米以上绿色带、农田林网庇护“三道防线”,农田林网覆盖率达91%,基本实现田在林间、路在林隙、村在林中,碱地“白毛风”从此不再刮起。

  盐碱地开发利用,不仅增加了农田和财源,也带动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项目的同步建设,并将逐步带动稻米加工、物流、仓储等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探索“碱地果蔬”“碱地中药材”“碱地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渠道。

      来源:黑龙江日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业农村部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