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2日电 75岁的非遗传承人江姑,5岁起就登台演唱民歌。爱唱歌的江姑说,是人民群众给予她巨大力量,使她演唱、收集和创作了大量蒙古族短调民歌,并有机会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1949年,江姑出生在新疆温泉县米尔其克草原一户蒙古族牧民家中。她这样追忆自己的童年:“牧区聚会时大家就唱歌,人们唱着歌、敬着酒,到哪里都少不了。”在父亲和邻居的熏陶下,江姑很小就能歌善舞,是草原上的“小童星”。
江姑是听着草原上飘荡的蒙古族短调长大的。“那些歌和生活息息相关,创作的灵感来自山谷回音,甚至鸟鸣和犬吠,就连没上过学的人也能听懂。”这是江姑对短调民歌最早的印象。
牧区生活并不止歌舞,父亲总是严格教育江姑要学会劳动。“6岁时,我就学着挤牛奶、打饲草、剪羊毛。当时并不理解,后来特别感谢父亲,是他让我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江姑回忆说。
1965年,温泉县成立“乌兰牧骑”,多才多艺的江姑成为其中一员。
“乌兰牧骑队员都是一专多能,各民族语言、歌舞我们都要学。”江姑一边说着,一边清了清嗓子,轻唱道:“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
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使用拨弹乐器托布秀尔演奏蒙古族短调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温泉县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6月,乌兰牧骑队员都要到牧区体验生活,两个人住在一户牧民家中,队员们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创作节目。
乌兰牧骑走遍了温泉县的农牧村落、边境哨所,江姑的歌声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后来,有民间艺人找到她,请她记下那些即将失传的民歌,从那时起,她便用随身带着的本子收集、整理民歌。
“他们唱,我记下歌词,但音乐怎么办?我当时连简谱都不会,脑子就死死记住,日思夜想,直到找到人帮忙用谱子记下来。”江姑笑着说,后来有了录音机,自己也学会记谱,终于不再求人。
11月27日,江姑(右)和她的学生在一起交流蒙古族短调民歌演奏。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到目前为止,江姑已经收集了300多首蒙古族短调民歌,主题涉及农耕、习俗、历史等,她的梦想是把这些民歌编成一本书,留给后人。
据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化馆非遗办负责人甫金红介绍,随着2022年蒙古族短调民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江姑的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开始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目前已精选出180首短调民歌集结成书,内容包括民歌对应的简谱、五线谱等。
江姑从温泉县乌兰牧骑退休后并没有停止工作。她义务在文化馆、老年大学、歌舞团、社区,为民歌爱好者授课,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十多岁,最年长的同她一样,已年过古稀。
一些年轻的音乐人也慕名向江姑学艺,他们对经典的蒙古族短调民歌进行二次创作,尝试着把传统音乐和摇滚乐、爵士乐等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
11月27日,江姑向记者展示她记录民歌的小本子。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采访结束时,乐观的江姑老人透露了一个小秘密,直到今天,无论她去哪里,身上都带个小本子,听到好词佳句就记下来。她坚信,这些属于人民群众的语言,依然是传承、发展好民歌的关键。
记者:张晓龙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华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爱唱歌的江姑:“人民群众的语言,是传
11月27日,江姑在家中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新华社记者 张晓龙 摄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12日电...(46589)人阅读时间:2024-12-16四川火花村产业带头人柴成利:从货车司
中新网内江12月15日电 近日,在四川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村民柴成利正忙着查看果树的...(52173)人阅读时间:2024-12-16山东农村娃扎根高原18年:苦练本领只为
中新网西宁12月10日电 冬日高原,在青海省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城中大队南川东路消防站,消防...(55142)人阅读时间:2024-12-11看浦东“鱼博士”在西部如何养鱼?
几十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创新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一批人,科技成果从一条鱼扩展到一群鱼,...(58888)人阅读时间:2024-12-10驻村12年
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心治村的故事。 到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弯柳树村采访前,记者压根没...(62758)人阅读时间: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