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长城,张鹤珊一直尝试在更大范围宣传长城知识。除了出书、写日志,年近七旬的他也在努力学习适应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不仅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在尝试拍摄照片和短视频。
“现在手机成为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年轻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在用。”张鹤珊说,保护长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传承长城文化。大家了解了长城背后的故事,才会心存敬畏,才能从心底自发保护长城。
对于题材的选择,张鹤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选取的都是“小切口”,再借助生动的肢体语言,将长城上的奇妙设计展现出来,既生动又形象。去年,张鹤珊在抖音平台注册了账号“长城楼长张鹤珊”,虽然更新频率不高,但依然吸引了不少长城爱好者的关注。
张鹤珊也曾尝试过直播。直播间内,网友们天马行空的互动,让他特别开心。“直播间里网友们的问题真是无奇不有,比如敌楼里冬天如何取暖,发生战争时敌楼能容纳多少士兵,人多了敌楼里还有地方可以躺下休息吗……可以说大家问的都是细节,也说明大家对长城的兴趣浓厚。”张鹤珊说。
“野岭枯树鸣老鸦,秋把大山做成画。赏景烽台慢品酒,白发秋风赏菊花。”一首自己创作的诗词,搭配一张盛开的野菊花为主角、远处长城为背景的照片,张鹤珊发的这条微信朋友圈将秋天长城美景展现出来,获赞无数。微信朋友圈也是张鹤珊的一个重要宣传途径。张鹤珊的微信朋友圈里面不仅有长城知识,还有长城美景。每次巡护过程中看到沿途的美丽风景、古老村落,他都会随手拍下来,配上自己创作的诗词发布。
“老张,最近长城有没有特别的美景啊?我想过去再拍一拍。”近期,辽宁省的一位摄影家几次通过微信向张鹤珊咨询。这是一位张鹤珊认识了20多年的老朋友,无数次来到城子峪拍摄长城。
最近,张鹤珊的朋友圈有些忙。金秋时节,叠加“十一”假期,长城美景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心之所系,向他打听情况的天南海北的朋友实在不少。
别看老张在深山里,但是却有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好友。40多年巡护、宣传长城,尤其是近些年网络的普及,让张鹤珊的长城文化“朋友圈”不断扩大。这些朋友中,有认识几十年、每年来拍长城的老朋友,也有巡护途中偶然遇到成为好友的新朋友,还有从未见过面的网友。
朋友来了,看什么、拍什么,张鹤珊安排得明明白白。春天的花、夏天的云、秋天的叶、冬天的雪,一年四季,长城美景不重样。
“这几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不仅带动了长城热,也让长城越来越好看、好听、好玩。我做不了别的,但是可以把长城的好风景让更多人看到,吸引大家关注,进而推广长城文化。”张鹤珊说。
相关
长城故事没有结束
从制止损坏长城的行为,到每天巡护长城;从向人们宣传长城保护的意义,再到记录长城故事,张鹤珊始终走在长城保护一线。
从学习积累,到用笔记录,再到短视频传播,张鹤珊传承长城文化的方式不断更新。
年龄的增长,阻不断张鹤珊保护长城的脚步。
“以前人们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长城,现在人们更想了解长城。”张鹤珊说,人们的认知在变,保护长城的方式也要变,而最好的保护便是传承。
城墙、敌楼、关卡……数百年下来,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这些内容。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人来说,敌楼不只是敌楼,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张家楼、王家楼、将军楼、媳妇楼、锯齿楼……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一个传说。
喜欢长城,必然喜欢长城背后的故事。
因为喜欢,张鹤珊四处打听搜集长城故事;因为喜欢,他用笔写下几十万字的书稿;因为喜欢,他把自己知道的故事不厌其烦地讲给不同的游客听。
作为秦皇岛市长城保护员中的代表性人物,近年来,张鹤珊经常受邀讲课。每每此时,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长城“土”专家。在他看来,长城专家是宏观层面来研究长城文化的,而他只是把家乡这段长城研究明白,为大家讲解这一段长城的前世今生。
在讲课过程中,他很喜欢与学生们交流。“我从来不怕大家提出的问题‘小’。问题越小越刁钻,说明大家对长城的兴趣越浓厚,说明他是在想象驻守长城的场景,也是设身处地在思考。”张鹤珊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心底里感兴趣,才能努力去靠近、去了解、去学习。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河北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张鹤珊:愿用一生守长城
他,是长城守军后裔;他,守护长城46载,几乎每天行走在长城上。 城子峪长城位于秦皇岛市...(12123)人阅读时间:2024-09-20奉献一生 探海听声——追记我国水声工程
杨士莪(中)在为学生讲解水声实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创建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17405)人阅读时间:2024-09-19杨丽珍:芳华映初心 春晖润桃李
金秋时节,沃野泛起金浪。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二小学教室里,用玉米、大米、小米、...(13720)人阅读时间:2024-09-18一抹抹“志愿红”“志愿蓝”跃动在救灾
三亚日报特派笔者 陈超全 9月8日,三亚市支援文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组抵达文昌后,来自三亚...(31714)人阅读时间:2024-09-14为国育才,我的志向在此——记2024年度全
中青报·中青网笔者 胡春艳 经济学家逄锦聚总是不太习惯外界对自己的各种尊称,他建议最好...(28124)人阅读时间: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