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40年时间研究一个科学问题:细胞是怎么死的……”分子生物学家袁钧瑛在浦江创新论坛第二届女科学家峰会上的演讲收获现场阵阵掌声。面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笔者采访时,她鼓励年轻女性科研工作者“要大胆、自信,不为自己设限,勇闯科研‘无人区’”。
袁钧瑛出生在书香门第,家人对袁钧瑛的教育格外重视。袁钧瑛至今铭记祖父的教导“生物适合女孩子,化学是方向”。1977年恢复高考,她以上海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一个棉纺机械厂工人成为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即使是在精英集聚的复旦大学,袁钧瑛也可以说是超级学霸,几乎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位于班级前茅。1982年她从复旦生化专业毕业,成为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的研究生。在求学期间,袁钧瑛大胆向系里的教授提出了研究死亡细胞的想法,“教授却反驳我说,你不去关心活着的细胞,研究死亡的细胞干什么,”袁钧瑛回忆道,“我当时还是觉得细胞死亡是一个有趣的科学问题,值得研究。”
后来,袁钧瑛听说麻省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罗伯特·霍维茨,正在研究小线虫发育过程中的细胞死亡。经哈佛同意,她去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论文。1989年博士毕业时,袁钧瑛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控制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器,这是她的导师罗伯特·霍维茨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袁钧瑛为细胞死亡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她开创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两个研究领域,阐明了一系列在这两种细胞死亡方式中的关键驱动分子、基础分子机制,以及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阿尔兹默病、青光眼等人类疾病的关系,她研究的细胞死亡机理将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新药,为病人带来福音。
2020年,袁钧瑛回到上海,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她带领的实验室中有三四十名年轻科研工作者,她十分看好年轻人的创新活力,“觉得很有希望做出更大的突破”。
“我希望类似这样的论坛也能走近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启蒙的种子,大学教育中可以更加注重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鼓励女性科研工作者勇闯科研高峰。”袁钧瑛寄语道。(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笔者 茹希佳 见习笔者 程浏可)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妇女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
“我用40年时间研究一个科学问题:细胞是怎么死的……”分子生物学家袁钧瑛在浦江创新论坛...(20412)人阅读时间:2023-09-122023年海南省最美乡村教师陈华:扎根山区
■编者按 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第...(16787)人阅读时间:2023-09-11陈能华:“防汛老将”显身手
得知第11号台风“海葵”要来,陈能华提前几天就赶到了连江县应急管理局。他连夜值守,不时...(31028)人阅读时间:2023-09-07王金花:点亮山城的一束暖光
“要是没有王金花老师的帮助,我姑娘小薇还念啥书啊……”李大姐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38342)人阅读时间:2023-09-05紫苏背后的生意经——特色产业助推黑龙
新华社哈尔滨9月3日电 题:紫苏背后的生意经特色产业助推黑龙江桦南县域经济发展 新华社记...(72988)人阅读时间:202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