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一位女科学家的三十八载坚守

时间:2023-05-30 13:15人气:来源: 黑龙江日报

  继2023年1月获得首届国际种业科学家奖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生猪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生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首席专家刘娣再迎喜讯,因在中国地方猪保护利用、生猪育种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她与另外9位生猪领域专家一道获得第八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奖。

  初见刘娣,任谁也想不到这个面容和善、温婉秀美的女人,和畜牧业打了一辈子交道。

  自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被聘到东北农业大学任教,一路硕士、博士、博士后连读,加上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学习,刘娣奠定了丰厚的专业基础。

  在东北农业大学任教17年后,刘娣来到省农科院,起早贪黑是她的“家常便饭”,连她的学生和助手们都说“熬不过刘老师”。

  正因为有了这份超出常人的坚持,才成就了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从无到有”。

  建所伊始,缺人才,她一个个动员引进、一批批耐心培养;缺场地、缺设备,她四处协调去借。为了让畜牧研究所更快、更好地步入正轨,她开始了以单位为家的日子。

  民猪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保护猪种,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民猪曾是我国主要生产猪种。后来,由于被国外引进的猪种替代,导致民猪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需要保种的境地。

  为了收集优良民猪种源,刘娣带领团队走遍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各地,到边远地区搜寻民猪疑似猪只,再采取体型外貌结合等手段进行品种鉴定、公猪家系划分,解决了其系谱不清、家系划分混乱问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后,目前全国已建成1个省级保种场、2个种质资源核心群、3个资源保种场,核心群种猪数量达3200余头,使民猪种源脱离濒危、超越种群安全线。

  民猪种群保住了,但刘娣团队却没有停止和满足。他们又经过研究,突破性培育“龙民黑猪”配套系,在保持民猪肉质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其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的缺点。

  为解决民猪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问题,刘娣团队集成研发了民猪选种选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控、环境控制等饲养技术体系;建立了种养产业匹配、生产半径与规模相宜的猪-玉米、猪-水稻和猪-林等模式;研发了不同模式下的生产标准和技术体系;研制的低温固氮菌和腐熟发酵剂,解决北方寒地种养结合关键问题,建立了民猪绿色养殖循环农业新模式……解决了一系列制约民猪发展的瓶颈问题。

  她带领团队在32个基地建设了100多个示范项目;举办养猪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打造“团队+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帮助百余户农民脱贫。

  她帮助创立雪猪、巴民壹号等6大著名品牌、研发5大系列百余种产品、获2个国家地理标识和多项绿色食品认证、HACCP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家企业获世界农场福利养殖金猪奖;从头孵化了4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民猪企业,累计技术支持300余家,市场销售量逐年增加。

  16年时间,民猪、“巴民组合”“龙民黑猪”“民松组合”推广到黑吉辽、山东、四川、海南等地,尤其是近几年民猪系列年出栏商品猪50余万头;龙民黑猪及技术转让2300多万元;累计带动产业销售额160多亿元,东北民猪真正打入了“中高端”猪肉市场!

  38载年华,一辈子坚守。“我的心愿就是和我省水稻专家一同打造‘一白一黑’餐桌主食主菜,即龙江的‘大米饭配红烧肉’,让我们的民猪和白米饭一起‘组团出道’。”刘娣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三农”,为我国农牧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书写壮美华章。(黑龙江日报笔者 周静 见习笔者 唐海兵)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黑龙江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