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间里,李凡经常吃住在绿化工地上。1989年春,李凡到左云县东梁万亩油松基地,与大伙一块植树。摸黑起床干活时,不慎摔到沟里,整整昏迷了半个小时;他被抬到医院一检查,全身肿黑20多处,但只休息了十来天,他拄着根木棍就又出现在造林工地上。
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李凡担任雁北地区林业局局长7年的时间里,仅万亩以上成片林就建成28个。全国林业现场会、“三北”林业现场会、山西省林业现场会当时相继在雁北地区召开,当地受到了表彰。
1989年春,李凡(右一)在深圳调研。资料照片
“我在这守着,心里才安心”
3月的天气,暖和异常。李凡顶着中午的太阳,从龙首山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李凡仍是那个李凡,即便已然92岁高龄。
1993年,退休后的李凡回到应县,成了当地的林业顾问。在这个“岗位”上,李凡干得比以前更认真:他编制了应县林业建设规划,提出了直到现在仍在坚持的大道绿化思路;提出的“集体栽植、林权到户”改革措施,使应县山区9万多亩林木的管护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他用脚步丈量出应县的土壤气候特点,探索总结出“旱地栽植沙柳采取挖坑扎孔栽苗”的经验,在全朔州市得到推广。
龙首山的变迁,饱含着李凡的心血和汗水。“几十年前,这里就是一堆土石山。当初在龙首山试验过小老杨改造、荒山造林工程,效果不理想。”经验丰富的李凡想了个办法:给松苗“穿衣”“带帽”。“这边风沙大,前一天种下的苗,第二天就被厚厚的土盖住。我们试验种进去之后,再在松苗上面和周边盖上杂草,再用土压住,过段时间松苗成活了,再把土和杂草挪开。”这个办法,核心在于保证松苗不直接受到风沙侵害,从而提升了成活率,得到当时有关部门的肯定。
现在的龙首山,栽植着樟子松、油松等林木5万亩,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是当地群众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由于出色的绿化成绩,应县相继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名县”等荣誉称号。
守初心、不懈怠,李凡把一生奉献给了晋北的绿。退休后的30多年里,他又用脚步丈量着应县的沟田垴梁,球鞋磨坏了30多双。应县林业局党委书记赵志国记得:2011年秋季县城四环路绿化,共移栽株高6米的樟子松5000株,年过八旬的李凡每天早出晚归,10多个小时坚守在工地,双腿肿得抬不起来了……当时好多人劝他:“您回去休息吧,我们保证干好!”李凡不服气:“有树为伴,我很幸福!我在这守着,心里才安心!”
青山为伴,此生无憾。李凡迈着矫健的步伐一路从山上与记者同行而下,阳光洒在他的银发上,松涛声阵阵入耳……他说:“一辈子干一件事,值了。”
记者手记
为了心中的那片绿
青山会说话。龙首山微风袭来,似乎是在向李凡致意。在绿化的一线坚守,他和树、和绿都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走在山路上,李凡像是不断地和旧友打着招呼,不时拍拍树干,连折落的枝杈都要捡起来放在树根旁……
这里留存着他年轻时的影子。早年工作时,龙首山就是他常来的地方。他的一生,全身心投入到绿化事业中,将绿意播撒遍晋北大地。
晋北自古苦寒风沙大,植绿十分不易。生长于这里的李凡,想让后代尝到生态提升带来的“甜”。近年来,在无数个“李凡”的默默付出下,同朔之地颜色越来越丰富。在生态扶贫、生态产业的反哺下,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绿色的红利。
李凡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又终其一生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采访中,老人的心事尚有未了,牵挂着应县绿色规划的落地实施。他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有多大的本事、就干多大的事。”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心中的那片绿……
杨宁: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家乡
“泉水西瓜的秧苗都种下去了吧?可千万不要耽误了!”正是春耕时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17033)人阅读时间:2022-04-14李凡:“能让沙地变绿林,付出再多也值
人民日报记者 乔栋 人物小传 李凡:1930年10月生,山西应县人。1954年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13730)人阅读时间:2022-04-12让桥梁面对大风地震时避免大幅摆动 他给
长江日报记者郭丽霞 通讯员陈凯 人物简介 汪正兴,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副调研员,教授级高...(15042)人阅读时间:2022-04-11沈阳独臂“大白”为防疫贡献“一臂之力
中新网沈阳4月9日电(宫旭 孟麟)“虽然我的手不方便,但是庆幸我还有一双健全的双腿,只...(18764)人阅读时间:2022-04-11于本水:陪红旗导弹走过一个甲子
88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笑称自己也是80后。和年轻人在一起,他讲起中国防空导弹的创...(16662)人阅读时间:202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