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孙德岭:扎根田间30年,“死磕”一粒种子(2)

时间:2021-11-26 10:02人气: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走进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菜花育种基地,一畦畦菜花在硕大的叶片中露出圆润饱满的“脑袋”。每畦菜花的“排头”都插着一个木杆,上面绑着写有数字和字母的标签,这是每个菜花品种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戴着草帽、衣着朴素的孙德岭正俯下身子,细细查看菜花的花球不同“样貌”、叶子的宽窄。在他的眼里,每一株菜花就像个性不同的人一般,各具特色。

  黝黑的皮肤、简朴的穿着,穿了年头不短的鞋上还沾着不少泥土,乍一看,准以为田里走出来的是个农民。“在泥土、汗水、酷热、严寒、蚊虫的‘洗礼’下,穿得多光鲜也没用。”孙德岭说。

  从收种子、搓种子、整种子,到大棚中杂交授粉、培育幼苗,再到移植户外后,栽苗、浇水、挖排水沟……年复一年的工作,孙德岭从未落下一个环节。团队的研究人员都说,孙院长对菜花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

  “‘8小时’出不了育种家,只有白天在地里看菜花,晚上回家还琢磨菜花,才能突现育种灵感。”孙德岭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与时间赛跑,是孙德岭团队的一致选择。

  “菜花不‘休息’,我们不歇假。田间试验季节性强,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要坚守,我们所有的时间安排都要根据菜花的生长情况而定。”孙德岭说,像授粉期时间短暂,如果错过这个窗口期,团队这一年的辛苦就会全部付诸东流。

  为了取得翔实的科研数据,孙德岭和团队成员经常从早晨进入大棚,直到夜幕降临才出来,饿了就随便扒拉几口饭。

  “夏季的塑料大棚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又闷又热,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拧干了再接着干。为了及时统计和整理白天调查的数据,我们晚上还要加班。”

  只要在办公大楼的工作有一点空隙,孙德岭就要跑到地里转一转、看一看,经常来不及换工作服,带着一身泥又回去开会。“只有待在地里,看到这些菜花,我的心才踏实。”孙德岭说。

  “育种没有周末一说,每天都有要干的工作。我甚至更乐意周六日到地里选种,没人打扰,可以多干些活。”泡在田地里育种,反而最能让孙德岭放松。

  平均每年种3000多个菜花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至少种20株,每株都要做好翔实的实验记录,还需要在实验室里比对、检测……孙德岭坚持,要选出优良菜花品种,百里挑一不行,必须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才行。

  44岁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姚星伟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孙德岭的团队。“刚来时落差很大,第一天穿着高跟鞋来上班,结果还没到办公楼门口,就被孙院长叫去育种基地,一天下来鞋上全是泥,后来我就很少穿高跟鞋了。”姚星伟说。

  为了解筛选出的“预备品种”在全国各地基地的生长情况,出差是常有的事,而基地所处的地点往往是偏僻的郊区或山区。“我去过上海很多次,但从没去过市中心,每次为了不错过菜花的生长周期,都是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一头扎进基地,很少有机会好好感受绚丽的城市魅力。”姚星伟说。

  选择农业科研,就是选择了艰苦。一个好的育种家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苦。孙德岭经常跟团队成员说,要培育出好种子,首先自己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田间跌倒,有菜花垫着” 

  菜花育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保存着孙德岭和团队十多年选育出的种子的冷柜突然断电,孙德岭知道后已是半月有余。“打开冷柜后,种子都发霉了,顿时感觉两眼一黑,十多年的辛苦工作白费了啊!”孙德岭说,“有了这次事件,我们每天都有专员检查冷柜,避免意外情况再次发生。”

  把一个菜花种子推向市场,更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

  姚星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算:千挑万选的好种子在试验田里首先要经历3年的“磨炼”,种子经销商还要在田地里再种3年,一切“指标”表现良好,才会被推广应用,真正种到农民的土地里。“优中选优,好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

  培育一个能享誉市场的菜花好品种极不容易。“一个品种有可能去年表现好,今年表现不好,这都太正常了。”姚星伟说,“我们的情绪随着品种的变化而变化,在地里待了一天特别累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好品种,整个心情就都变好了。”

  孙德岭说:“做育种是缺陷的艺术,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品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每一个环节做好,不漏过一个好品种。”

  育种还要与时俱进,没有“常胜将军”。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