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刘吉振:小山村的“科技大使”

时间:2021-03-31 10:37人气:来源: 中国农网

  载誉而归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结束后,“第一书记”刘吉振驾车回渔沙村的第一天就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关注。渔沙村村民刘其奎笑眯眯地问:“听说,你去北京啦?不得了,总书记接见了哦。”渔沙村不算大,去北京受到表彰的事传得很快,一家农户当着刘吉振的面要求孙子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去看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

  2017年9月刘吉振刚到渔沙村时,村民一直对这位文质彬彬、皮肤白皙的“第一书记”颇为好奇。经过一番打听和询问,村民才知道,这位“第一书记”来自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功底扎实。后来,村民们渐渐发现农业科技人员频繁上门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还会送些良种、肥料之类的农资,并介绍一些信誉资质良好的农资经销商和农产品收购商。“一个人好像带了一个团来扶贫。”村民有了这样的感觉。

  在3年零4个月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刘吉振皮肤变黑了许多,“书生气”也混入了些许乡土味道,但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探索出渔沙村“两椒一桃+特色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建立产业示范基地200余亩以及“支部联建产业示范基地”2个,种植胭脂脆桃1000亩、辣椒500亩、花椒500亩、中药材300亩,养殖肉牛280头、山羊620只、中蜂1088群,全村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培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8人,培育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个,产业带头人8人;2020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5559元增长到12590元(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农业科技之花正孕育出沉甸甸的希望之果。如今,在各种产业的带动下,渔沙村18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家”“国”情怀 

  2017年夏,重庆市农科院接到任务,要选派一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能打硬仗的专家驻点巫溪红池坝镇扶贫。重庆市农科院经认真比选、多方考察,决定选派刘吉振研究员前往。

  此时,刘吉振的小儿子尚在襁褓,家事繁多。刘吉振和妻子商量,妻子对此表示支持,他的母亲也决定从山东赶来重庆帮忙照看。大儿子拉着爸爸的手,保证会把弟弟照顾好,但还是希望刘吉振经常回来陪他和弟弟:“爸爸,我想你了怎么办?”考虑到工作地点遥远,工作艰辛又充满危险,出发前,一家四口照了一张全家福留念。

  到达红池坝镇渔沙村工作以后,刘吉振白天把情感倾注在村民身上,日常走访、监督检查、技术培训、联系帮扶,工作日程满满当当。晚上时间通常留给家庭,通过手机视频聊天出现在家人面前。但也有例外——2020年夏季红池坝地区遭遇连续暴雨,山洪爆发时刻危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刘吉振带头冲锋,冒着危险疏散受灾群众171人次,并连夜值守观测汛情。山洪褪去后,刘吉振又及时组织群众抗灾自救,想方设法寻求灾后重建物资,为了不影响工作,刘吉振只是向家人发送了简短的消息报平安,随后立即继续投入到抗洪前线。新冠疫情期间,刘吉振在家滞留却仍心系村里的工作,疫情稍缓即随队返岗,立即着手协调调运急需农用物资,调整种植500亩青贮玉米,降低了疫情对增收的不利影响。

  在群众眼里,刘吉振是个真情服务的贴心人,但在刘吉振小儿子眼里,他就是不称职的“手机爸爸”,哭闹着不准他抱。为此,刘吉振买了许多玩具零食哄孩子开心,默默地试图修复父子隔阂。

  刘吉振从北京回来后特意给大儿子看了佩戴大红花的照片,问大儿子:“爸爸好不好看?”。大儿子想了想说好看,又指着墙头上挂着几年前拍的全家福说:“变化真大,爸爸变黑了,妈妈也变瘦了。”

  刘吉振趴在桌子上哭了。

  “第一书记” 

  刘吉振第一次来渔沙村的时候经过的是崎岖山路,到村子里以后,刘吉振重点走访了全村的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五保户等,发现该村因病、因残致贫的现象较为突出,交通、通讯、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还很落后,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留守现象十分严重。这给他强烈的冲击。

  “我能念出每一个贫困户的名字:李明灯、段绪阶、黄德玖、饶楚学……,一个名字就是一张任务清单。”三年多的时间,刘吉振走访群众6500余人次,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困难500余人次,筹资安装路灯36盏,为低保户筹来10套棉被,为留守儿童筹捐1万余元。

  “最初,我们的工作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来做。后来,我们重视起了产业扶贫。有稳定就业,就有稳定收入,就能稳定脱贫。渔沙村自然环境良好,辣椒等农业经济作物有着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刘吉振认为,国人的饮食喜好决定了农产品的保鲜期和卖相的重要性,其次是口味和营养,比如鲜亮的红辣椒比普通红辣椒收购价一斤贵4毛钱以上,香辣味足的比一般的贵1~3毛,有虫眼和枯果的只能烂在地里。

  “科技大使” 

  刘吉振出生于山东农村,研究生毕业之后留在重庆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会读书、懂技术、肯吃苦、人品也好。”村民如此评价他。

标签:

本类导航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