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聚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旅游带火了苗乡侗寨

时间:2023-04-21 09:39人气:来源: 中国旅游报

今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被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10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稳步推动实验区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保护先行 留住发展空间

“民族文化需要有人传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让非遗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在锦屏县,非遗传承人李开琼边说边忙着锻造着手中的银饰,从她手里锻造出的银饰,结合了传统意象和现代元素,颇有艺术价值。

苗族银饰、刺绣蜡染……一项项非遗技艺正在匠人们手里薪火相传。如何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黔东南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黔东南州先后出台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锦屏文书保护条例、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等十余项地方性法规,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同时,积极推动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建设,现已记录储存图片2万余张、视频1万余条、音频500多小时。

黔东南州努力做到保护与发展同行。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制定出台《州级非遗传承人年度考核办法》,对传承人进行动态监测。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还设立了州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非遗保护资金等专项资金,累计投放近30亿元。

旅游赋能 实现业态创新

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观看寨门迎宾表演、听侗族大歌、体验极具民族特色的靛染等成为游客热门打卡项目。

在肇兴侗品源靛染体验店,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挑选精美的靛染制品。“游客多时,一天有600余人到店体验。”该店负责人、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说。

多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探索以“非遗体验”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丰富旅游体验,不断满足游客需求。“我们持续推进非遗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走上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道路。”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方大文说。

为此,黔东南州创新推出了“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等以非遗为主题的体验游、研学游产品。

黔东南州还积极挖掘节日文化,以苗年、侗年、苗族姊妹节、苗族鼓藏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为契机,打造“千村百节”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并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等活动,增强了非遗传承发展活力。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实验区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4200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旅游综合收入的50%以上。

融合共生 增添内生动力

黔东南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不断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努力让非遗活起来。

走进丹寨县“银匠村”,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响于耳畔,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王国春正专心地刻画手中的银饰。

2019年,王国春投资建设“银匠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拥有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培训基地、体验工坊、高校实训基地等功能区,吸引了银饰、蜡染、鸟笼等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传承人入驻于此,带动上百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银匠村’的功能和产业布局,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王国春说。

在从江县祖英刺绣有限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丝线翻飞。依托市场化发展,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时尚元素的服饰、首饰、箱包、鞋类等产品,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员工每月工资普遍可达两三千元,熟练工可达5000多元。”公司创始人韦祖英说。

纵观黔东南州,在众多优秀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360余家非遗传习基地、105个非遗就业工坊相继建成,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黔东南州让非遗留住了根基,获得了传承,焕发了新生,描绘了乡村盛景。而未来,黔东南州将以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起点,不断擦亮黔东南民族文化这张金名片。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旅游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上一篇:海峡两岸社团交流节

网站首页

下一篇:没有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