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为更多黑土地盖上“被子”

时间:2023-08-04 13:18人气:来源: 新华社长春

  松嫩平原,满眼翠绿。田间地头,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如今在黑土地上,秸秆覆盖还田与深翻还田、有机肥还田……越来越多农田里一改过去旋耕起垄的传统耕作方式。一系列保护黑土地的耕作模式,犹如为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保护着黑土地,让黑土地越来越有“劲儿”。 

  近日,玉米进入生长关键期。在位于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近期虽经历了大风天气,但地里的玉米依然挺拔。只见玉米根部深深扎进土壤,一层碎秸秆覆盖在垄间已开始发黑腐烂。梨树县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说,这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还田,可以保护黑土地,助力玉米稳产增产。 

  今年五六月份,东北多地出现气象干旱,进入六七月份,连续降雨又让不少农田出现内涝。卢伟却并不担心,“保护黑土地多年,玉米抗灾能力明显增强了。”他说。 

  梨树县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有十余年,80%耕地应用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去年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以来,梨树县在应用保护性耕作基础上,探索将秸秆和粪肥堆沤还田,构建种养循环体系,打造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梨树县四棵树乡种粮大户王亮今年将7000余立方米的粪肥施用到300余公顷土地。“秸秆加上粪肥,土地越种越有劲儿。”王亮说。 

  2020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从4600万亩快速增加到8300万亩。2022年,东北地区建成56个整体推进县和700多个县乡级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 

  吉林省还逐步构建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如今,吉林省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广深松深翻、米豆轮作技术等黑土地保护10大模式。 

  公主岭市推广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100余万亩,效果也逐渐显现。“项目区内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67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3.6%。”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繁强说。 

  近年来,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共同建立黑土地保护科研基地。从探索高产增效的“梨树模式2.0”,到秸秆高值化利用,再到构建盐碱地高效治理模式,吉林省累计启动100多项黑土地保护课题,在全省建立多个万亩级和千亩级示范基地。 

  在位于吉林省农安县的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农安基地,农业专家们集中试验,展示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新技术,这些新技术正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和应用。 

  “吉林累计选取100个乡镇、1008个村、1.01万名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培育10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提升黑土地保护示范效能。”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处负责人刘彦佐说。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华社长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