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粮食生产“三个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时间:2022-02-11 11:33人气:来源: 河北日报

  2021年唐山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个增长”,分别达到了734.34万亩、400.1公斤和58.76亿斤,超额完成省达目标任务。今年,唐山市将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打造强筋春小麦、鲜食玉米基地、优质水稻、节水型特色杂粮杂豆等四大特色粮食产业基地

  又是一个丰收年。2021年唐山的粮食生产数据令人振奋: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个增长”,分别达到了734.34万亩、400.1公斤和58.76亿斤,超额完成省达目标任务。此外,还克服不利天气影响,在全省率先完成冬小麦播种任务,为今年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

  穰穰满家,得之不易。近年来,唐山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抓好良种繁育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为重点,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走出了一条唐山特色的高质量粮食生产之路。2021年,该市农业农村局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从前,我们这里地势低洼,雨季就怕内涝。自从2019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以来,沟渠里污泥少了,涵洞和低压线翻新了,排水泵点也更多了,不仅实现了旱涝保收,还为我们种粮户发展规模种植吃下了‘定心丸’!”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玉田县石臼窝镇海昆家庭农场负责人高学良扬起了笑脸。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处处长孟庆营介绍说,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唐山市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管综合配套,大力实施秸秆还田、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推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农艺措施有机融合。以划定入库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工程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粮食生产集聚区,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非农建设不得随意占用。2021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让更多“望天田”变成“吨粮田”,更好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守住耕地数量,也要守住耕地质量。耕地质量一旦下降,必然会影响粮食安全。为此,唐山持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发挥84个国家、省级监测点和38个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作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推进遵化、滦南、迁安等绿色种养循环试点项目,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沃土”措施,全市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2%,耕地地力和粮食产出能力显著提升。

  发展种业,严把产业生命源

  春节过后,去年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审定的8个春小麦新品种将在唐山市推广播种,这成了该市农作物种子站全体干部职工最期待的事情。

  “良种是增产的关键。”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唐山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处于河北省北部边缘地带,因不同年份遇雨夏玉米播种推迟,或玉米收获期降雨过多等问题,导致秋季冬小麦无法播种,来年春天播种春小麦则巧妙解决了夏玉米与冬小麦争时的问题,此次推广的8个春小麦新品种将对平衡粮食季节产量,提升种植效益意义重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近年来,唐山市积极引进推广适合本市的优良品种,持续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加大粮食作物引、育、繁、推力度,以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为重点,加快引进推广强筋春小麦、鲜食玉米、优质耐盐碱水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2021年,全市引进200余个优新品种,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种子引育繁推力度更强。依托该市冀东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综合试验站,加快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引育繁推力度,以小麦、玉米、水稻主粮作物为主,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新品种14个,依托种业创新联盟,以强筋春小麦、鲜食玉米等为重点,引进、示范一批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