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北京非遗保护传承更上层楼(2)

时间:2021-06-11 17:56人气:来源: 人民日报

  东城区非遗保护机构与教育机构合作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组织传承人走进学校也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非遗课程培训,将非遗的传习队伍不断壮大。该区建立了区级非遗博物馆,并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的近400组件展品,涉及60余个非遗项目。同时,该区还有2家国家级、5家北京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众多非遗项目参与了2014年APEC峰会、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要活动的建设和展示。促进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以保持非遗技艺的传承性为前提,鼓励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

  石景山区自2016年出台《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后,已完成4个年度专项资金共计983.554万元的拨付工作,全区共50个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直接惠及群众达153万人次。

  海淀区也已经建立了14个成员单位参加的非遗联席会议制度。

  系统化保存珍贵资源

  为系统保存记录北京的非遗资源,北京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48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细致的记录工作。目前已形成视频成果500余小时,收集资料11000余份,整理口述文字稿370余万字。同时,北京非遗丛书已编辑出版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30册)。《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也已完成编撰。

  伴随着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步入老年,抢救性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工作也是重中之重。目前,北京已征集到代表性传承人的优秀作品321件。

  东城区已出版了《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谱系大典》《东城瑰宝——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全面记录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概况。

  朝阳区也积极探索,于2021年6月9日发布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测试版),该数据库对本区各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进行系统、规范存储,初步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记录、保存、展示和传播。

  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非遗传承活力增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厚重的传统文化,更来源于人们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为让这文化之水生生不息,北京的非遗工作始终重视让传承与保护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增加传承活力。

  对接市场刺激消费

  为拓展非遗市场化保护途径,北京近年来推动“非遗+消费”模式。仅2020年,就组织70余家非遗老字号参加京城非遗惠民消费季活动,为大众构建百年非遗老字号的“云逛街”模式。据统计,消费季期间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线上直播50余场次。同时,尝鲜“非遗+金融”,推出全国首张非遗传承人专属银行卡和首套非遗主题银行卡,目前已办卡20余万张。

  此外,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结合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性演出和展览展示活动,也已经成为非遗融入人们生活的必选动作。不久,一台将皮影戏艺术和舞台现实真人表演相结合的舞台剧《影戏传奇》即将登上舞台,为非遗魅力的展示提供更新颖的路径。

  紧跟时代“活”在当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来自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人们以高度自觉性将自己的传承工作与时下大众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相联系,体现出非遗活在当下的生命力。

  面向国内,北京市文旅局与北京日报客户端合作,推出了24期系列短片《抗击疫情北京非遗公开课》,邀请40位国家级、市级和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借助网络将传承人众志成城助力疫情防控的一腔热情化作技艺公开课,美化和温暖人们的生活。

  面向海外,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合作,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为主题,推出了68期《在线畅游北京·在家乐享非遗》DIY传播活动,通过西语、日语、阿语、普什图语、波斯语等12个语种对外直播报道112条,观看量超过643万次,传递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声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共创作非遗抗疫作品1961件,抗疫捐赠折算金额6516万元,为医院、酒店、社区捐赠各类抗疫非遗产品,体现了非遗技艺古法今用的时代价值。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