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北京垃圾分类这一年:“新风尚”深入人心“补短板”久久为功

时间:2021-05-01 09:57人气:来源: 人民日报

“来,闺女,你拿这俩瓶子,我拿厨房垃圾袋。”4月26日一早,家住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枣苑社区的李先生带女儿出门,走到小区的垃圾桶站,他打开塑料袋,把厨余垃圾倒进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又把塑料袋投进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女儿把喝空的塑料饮料瓶投进了可回收物垃圾桶。每天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已经成为李先生一家的生活习惯,也成为这一年来许多北京市民的生活常态。

去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北京市垃圾分类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

一年过去了,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家庭厨余分出量3878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了11.6倍,分出率近20%;可回收物分出量4382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2021年前4个月日均清运量2.06万吨,比2020年前4个月下降6.36%,比2019年前4个月下降25.69%。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减量率等重要指标快速提升,市民践行垃圾分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初步养成。

一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得如火如荼,成效有目共睹,作为垃圾分类重要指标的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在管理上,智慧治理替代“人海战术”;在机制上,通过示范引领激活基层垃圾分类新活力;在理念上,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全民参与的新时尚。“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已经成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一个生动缩影,见证着城市文明和首都形象的提升。

成效显著 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

“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就是把厨余垃圾从生活垃圾里分出来,厨余垃圾的分出质量,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曾在采访中表示。

一年来,北京市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市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不断提升,厨余垃圾分出量得到大幅提升,垃圾分类实施3个月,北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即比《条例》实施前增长4倍;今年4月,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11.6倍。

家庭垃圾分出量的成倍增长离不开社区的“好法子”,为了帮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正确分出厨余垃圾,北京不少社区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举措。比如,东城胡同平房区采用了流动收集方式;朝阳区小区垃圾桶旁边装监控摄像头,可以在线“云监控”;石景山区垃圾分类监管系统还有语音提示分类功能等等。

在推进家庭厨余垃圾分拣增量的同时,不断推进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源头减量。一年来,北京市通过推行净菜上市、践行“光盘行动”等措施,促进餐饮单位源头减量。

走进老北京磁器口豆汁店,一眼就能看到张贴在墙上写有“光盘行动”字样的宣传海报。“原来咱请客吃饭,点菜越多越好,显得倍儿有面儿!”前来吃饭的赵先生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咱们观念得与时俱进了,现在都以‘光盘’为荣!”

如今的北京餐厅,很多都提供半价“小份菜”,12元一小盘的麻婆豆腐、16元一小份的回锅肉等等,种类繁多,点餐时服务员还会及时提醒“已经差不多了,您等不够再点吧”。在节假日,不少餐厅还推出“光盘行动”优惠活动,通过给“光盘”的消费者发红包、提供优惠菜品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节约不浪费。记者走访了多家餐厅,均表示推广“光盘行动”后,餐厅厨余垃圾明显减少,减少量大约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

智能管理 科技助力垃圾分类更便捷

“请不要乱扔垃圾!”在海淀区东升镇观林园小区,一位年轻人刚掀起垃圾桶盖,就听到了语音提示,原来是手中垃圾与要投的桶没有正确匹配。这是海淀区垃圾分类全程智能管理的最新应用。记者现场看到,智能垃圾分类桶上方设有摄像头,每当有人靠近垃圾桶,便会发出语音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同时还会提醒“投错桶”的人。

大兴区亦庄镇鹿海园三里小区也有“智能秘密帮手”。“有天中午,我着急出去,没来得及‘破袋’就投放了垃圾,当天下午,指导员陈师傅就在小程序上告知我了。”居民王阿姨不好意思地说,从此她便养成了“破袋投放”的好习惯。

但是令王阿姨不解的是,中午没有人在桶前值守,指导员是怎么知道有人违规的?原来,秘密就在于亦庄镇在202个投放点位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其信号实时传输到“城市大脑”,发现哪位居民分类不规范,马上联系社区和指导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提供指导,提高垃圾分类宣传的针对性。如果“城市大脑”坐席人员发现垃圾桶满冒、桶开盖、桶边不洁、无人值守等问题,也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应物业负责人、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处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