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县努力打造设施蔬菜强县

时间:2021-04-04人气:加载中...

近年来,信丰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按照“提质效、扩规模、创品牌、建平台、强体系”工作思路,力推全县蔬菜产业沿着“重富民、高质量、可持续”良性轨道加快发展,将传统的露天蔬菜优势区,逐步打造成设施蔬菜强县。2020年信丰蔬菜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量60万吨,总产值18亿元;已建成设施蔬菜基地76个、总面积2.3万亩;发展职业菜农3200户,引进市外职业菜农48户。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历程

回顾信丰县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实现了设施蔬菜从无到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

(一)露天蔬菜辉煌一时

主要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5年。信丰自然条件适宜蔬菜生长,有种植萝卜和辣椒的传统。萝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3万亩以上,生产的萝卜80%以上用于加工萝卜干,往前追溯到抗美援朝期间信丰运送了23万斤萝卜干支援前线。信丰辣椒较北方上市早,种植面积常年在2万亩以上,年产鲜椒1.5万吨,主销广东、湖南、湖北等省。

(二)自发建设简易设施

主要时期是2006年到2015年初。为了错开露天蔬菜,增加效益,提早春季蔬菜上市时间,种菜能手开始建设竹木结构的单体棚,取材便利、造价低,竹木棚面积上升很快。2008年冰冻灾害使竹木棚损失惨重,此后虽有新建竹木蔬菜棚,但都没有形成规模。

(三)引进企业发展钢架大棚

主要时期是2015年底到2018年中。因露天蔬菜和竹木棚仍然不能解决蔬菜季节性供应缺口大的问题,赣州市为加大中心城区蔬菜保供应力度,出台了蔬菜大棚建设奖补政策,信丰县积极响应,建了一批简易单体棚,总体规模不大且零星分布。2017年信丰县引进山东寿光蔬菜龙头企业发展钢架连栋棚和冬暖棚后,规模发展迅速,在吸收集成多样化棚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信丰本地实际的设施大棚。

(四)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主时期是2018年底到2019年底。针对基地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棚型不适应本地环境以及用工难等问题,信丰县及时转变思路,专门成立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调整扶持政策,改良棚型、全面推广顶部竖式通风连栋大棚,种植主体从企业转变为本地菜农,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本菜农”的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和推广越冬辣椒套早春苦瓜、早春辣椒套种苦瓜或丝瓜等高产高效套种模式。

(五)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以来,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优势,通过市场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发展本地菜农为主力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的组织生产模式,推行“国企投资、乡镇监督、合作社管理、农户租种、企业销售”运营模式。围绕蔬菜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建设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暨冷链物流中心、赣南蔬菜配套产业园和现代化蔬菜育苗中心四大产业平台,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预计到2025年,信丰县设施蔬菜面积将超过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预计年产值将比2020年翻一番。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经济适用”原则,全面推广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大棚

产业发展初期,不同建设主体建出的棚型各异且造价普遍较高,如冬暖棚每亩造价在15万元左右,玻璃大棚每亩造价高达50-100万元。经过多年来探索和比较,开发出经济适用的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大棚,每亩造价仅4万元左右,具有春避雨、夏散热和冬保暖等特点,经受住2020年冬季极端低温的考验。大桥镇大桥村菜农曾永胜高兴地说:“这种棚真好用,政府补贴多,自己花钱少,我们稳赚钱!”

(二)抓住“菜农”根本,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菜农”的组织模式

信丰把选优培强职业菜农作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菜农”的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发挥信息、市场、技术等优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合作社具体抓好品种选择、茬口安排、市场销售等工作,统购统销;菜农专心抓好生产环节,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精细化管理。大阿镇谷山基地菜农郭昌忠深有感触说到,在去年冬天最冷的那几天,他几乎整天都在棚里,像奶小孩一样呵护着自己的菜。

(三)打造四大平台,全力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围绕蔬菜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充分借助国企优势深度参与,针对种苗、技术、物资、销售等短板,规划建设了“一园三中心”产业平台:一是建设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突出品种引进筛选、技术集成示范、标准制定推广、质量安全保障、品牌培育认证、产学研融合等工作重点,助推蔬菜产业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暨冷链物流园,重点建设农产品一站式仓储(加工、交易)中心、农产品冷链大数据调度平台、智能化冷链运营作业体系、大数据检测中心,推动江西农产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三是建设了赣南蔬菜配套产业园,保障蔬菜产前大棚建材、产中农资、产后包装等物资供应;四是建设现代化育苗中心,减少种苗运输成本及损耗,减少菜农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四)强化技术保障,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效益

依托内外多方技术服务团队,邀请蔬菜专家在重要时间节点下基地指导,本地技术服务团队经常性下基地培训,每300亩安排一个作业长在基地蹲点,重点指导菜农抓好品种茬口选择、土壤改良、日常管理等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如近两年全县主推的越冬茬螺丝椒,让很多的菜农都尝到了甜头,新田镇菜农蒋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算了一笔账:2019年第一次种螺丝椒,亩产量1万斤、产值2.5万元;2020年种得更早、管得更好、价格更高,短短3个多月的产值就已经超过去年,预计整茬下来的亩产量会超过1.5万斤,亩产值可达6万元以上。

(五)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蔬菜产业投入力度

注重从资金、保险、销售等各环节入手,为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县属国企平台政策性融资3.5亿元、县财政预算等渠道筹资,保障蔬菜大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土壤改良奖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对于菜农需要承担的资金包括部分建棚资金以及农资费用,政府按照每亩不高于2.5万元的标准给予菜农授信贷款,一贷三年、财政全额贴息,减轻菜农资金压力,目前已放贷2.8亿元。二是强化风险防控。信丰县联合太平洋保险和大地保险,推出蔬菜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综合保险,且保费由县财政贴补80%、菜农承担20%,将保险延伸覆盖所有基地和全体菜农,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三是强化市场营销。立足富硒优势、注重富硒品牌建设,打造“信丰龙椒”、“信丰萝卜”等特色富硒蔬菜品牌。依托区位优势,重点瞄准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积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目前,全县建设富硒蔬菜基地16个,大塘埠镇惠洋基地已成功申报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三、主要经验

(一)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菜农主体”

强化组织领导、顶层设计、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全力为蔬菜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府不大包大揽,充分发挥企业和菜农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市场、技术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从示范种植向全方位服务转变,包括种苗繁育、技术指导、农资销售和市场营销等服务。蔬菜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菜农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初步实现了在生产上统一采购、销售上统价统销、贷款监管上统一收支,分户核算的“三统一”。职业菜农负责蔬菜种植环节。生产在信丰农伯乐等龙头企业发示范带动下,大力培育了一批本地新型职业菜农,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用好“效益指挥棒”

发挥效益导向作用,让效益激发模式转变。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引进了一些企业种植,但由于蔬菜种植用工需求较大,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加上农事质量难以监管,导致企业种植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为节省成本导致的阶段性空棚撂荒。与此相反,古陂农伯乐“合作社+菜农”的模式却生机勃勃,在合作社负责技术服务、农资供应和销售的前提下,菜农经营管理各自领种的大棚,精耕细作,蔬菜品质好、产量高,产业效益好,菜农信心十足。

(三)坚决摒弃“拿来主义”

信丰产业发展初期,生搬硬套过外来模式,在棚型、技术上走了不少弯路。如为山东蔬菜产业发展主推的冬暖棚,在信丰却表现出夏季通风不良、冬季光照不足、雨季漏水严重等缺点;山东蔬菜基地的灌溉用水都是井水,但信丰有的地下地质构造复杂,不能打井或是地下水不适宜灌溉;山东技术照搬到信丰,反而导致蔬菜长势不好甚至发病等。政府意识到必须因地改棚、因地施策,因此攻关改良棚型、推广适合赣南气候的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大棚,破除只用井水灌溉的观念、引用丰富的地表水浇菜,结合信丰气候、改进浇水等技术,治好了各类“水土不服”。

(四)坚决杜绝规模一味贪大

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个基地规模和单个大棚面积都不宜盲目求大,必须充分考虑劳动力、水资源等条件规划面积。发展初期,大多乡镇和部分菜农盲目追求大规模、大面积,基地请工难、菜农请工成本高,导致种植管理不精细、影响整体效益。基地选址须充分考虑周边劳动力资源,原则上每个基地面积不超过300亩,单个大棚控制在5亩左右。

四、存在问题

虽然信丰县的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市场销路不够宽。随着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信丰已成为供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的产区,但仍以市内销售为主,销售渠道不稳定。同时在产销对接中存在结构性矛盾,曾经有广东客商到信丰采购,要求每日供给其辣椒5万斤,基地供应量达不到其需求,而供应到本地市场,市场无法及时消化如此大的量。二是品质意识不够强。在农资投入方面,少数菜农一味追求低成本,时不时出现使用未腐熟鸡粪、滥用除草剂等不良现象。在种植管理方面,有不少菜农存在“舍不得”心理,不愿意整枝疏果,导致商品性偏差。在采摘销售方面,部分菜农习惯于卖统货,不愿意进行精细分级和分拣包装,好菜往往也没卖到好价。三是品牌打造不够有力。在品牌打造、宣传推介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发挥富硒蔬菜资源优势,信丰蔬菜“两品一标”申报数量较少。

五、大力推进全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

(一)保持政策延续,持续抓好蔬菜产业

蔬菜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优选项目。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抓住中央、省、市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扶持再延续,工作力度再加大,切实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继续实行大棚建设奖补政策。保持原有大棚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国有企业建设、菜农领种的运营模式。二是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由县属国有企业投资建设为主,加强基地水、电、路、排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和冷链分拣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行信贷扶持和蔬菜保险政策。以产业振兴信贷通为主渠道,继续对认领大棚的职业菜农给予信贷支持,由财政全额贴息;在前两年试点的基础上,根据《江西省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优化保险方案,实现蔬菜保险全覆盖。

(二)坚持选育结合,切实抓好品种培优

一是示范推广优良品种,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及测试示范基地,根据赣南气候土壤特点,以设施化栽培为重点,筛选出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佳的优质蔬菜品种,不断优化蔬菜品种结构。二是发掘优质种质资源,开展农家品种资源调查,收集特有资源和特色地方品种,开展鉴定评价,遴选优异育种材料,强化品种权保护。三是提纯复壮特色品种。与科研院所积极合作,加快对当前地方正在推广应用的信丰萝卜和信丰辣椒等品种提纯复壮。

(三)推行绿色生产,大力提升蔬菜品质

一是以土壤生态保护、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资源综合利用为技术主线,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绿色生产栽培技术体系,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水溶性肥料、高效叶面肥、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二是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严格规范农药使用,探索建设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严厉查处禁限用农药使用及农药超标问题。三是健全品质评价方法体系,分品种筛选蔬菜品质核心指标,建立评价标准,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

(四)打造蔬菜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当地富硒土壤资源和分中心平台优势,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优势和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富硒蔬菜品牌,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起蔬菜精准管理监控大数据与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坚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制定推广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技术优势,结合赣南气候土壤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在棚型设施、种植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领域积极探索,测试集成多茬口、多品类蔬菜种植技术规程,申请国家专利或制定地方标准,并进行示范推广。同时,依托全国质量标准中心专家委员会及华中农大、华南农大、江西农大、江西农科院、赣南师大、赣南科学院等合作院校专家技术团队,强化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整合优势资源,为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六)积极开拓市场,做好产销对接文章

从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鼓励各类主体开拓蔬菜销售市场。举办好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产业合作交流大会,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的积极作用,主攻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动走出去,通过远近结合的销售方式,积极拓展外销渠道,争取更多订单。全面推行市场细分和蔬菜分级,实施特等蔬菜走高端市场、一等蔬菜走批发市场、二等蔬菜走配送企业的营销策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积极探索蔬菜直销、净菜配送、农超对接等现代营销手段,完善县旅投蔬菜配送公司的运营职能,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搭建信息化体系,拓展我县蔬菜供需对接和内供、外销平台,有效扩大营销渠道。

(七)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组织经营模式,一是注重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化、标准化蔬菜产业开发,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二是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重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其在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技术指导、营销对接等关键环节,以及生产互助、统筹设施、统一管理的功能作用,切实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大力培育职业菜农,注重从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能人大户、大学毕业生以及返乡创业人员等对象中比选出最能干、最适合的菜农,并以蔬菜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等为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真正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菜农。

责任编辑:曾庆和

来源: 信丰之窗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信丰之窗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托育 放管服 雁栖湖 转播 赛后 现金 致贫 嘉禾 五常 兴旺 北京 经贸 详情 专访 接近 低保 水产 备耕 今夏 500亿元 两强一增 乡村 农民 铜梁 文化 艺术 壮大 总面积 担保 都市 商户 一周 300个 秋季 发展 农民工 纪实 开幕 别样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