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3人气:加载中...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其他个人信息被泄露一样,人们的担心更大,因为它一旦泄露,便永久泄露,无可挽回。在“刷脸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脸”呢?
首先,来了解下人脸识别的技术原理。
闫怀志介绍道,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应用广泛。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上世纪七十年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炙手可热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
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
“在人脸识别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刷脸’便捷的喜闻乐见,逐步转变为对‘刷脸’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心。”闫怀志说。
他认为,由于人脸识别采用的是非接触式采集和无感识别技术,个人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采集了脸部信息。人脸等个人生物数据,与个人基因数据、健康数据一样,是需要特别保护的特殊类型个人信息。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数据安全法(草案)》等均对公民脸部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闫怀志还表示,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辜的,但使用技术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范围内。保护个人人脸、指纹等隐私数据,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个人也应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以‘最小化原则’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或泄露,应积极采取法律法规等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闫怀志建议道。
责任编辑:关轩轩
来源: 科技日报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 科技日报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