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2人气:加载中...
研究每个品种的突出特性,把想要的集中在一起,一点点培育、选择,最终固定成型。在金黎平眼里,育种是一件颇具艺术气息的事情。
“我还是点了个薯条,其实我不爱吃土豆,我在家基本都不怎么做土豆了。”和金黎平见面是在她家附近的一个快餐店。她说,既然聊天的话题离不开马铃薯,虽然自己不爱吃,但也还是点上一份应应景。
“确实有些加工型的品种特别适合做薯条,但也不是绝对的,别的品种也能做。我干了这么多年育种,知道哪些品种可以做薯条、哪些不合适,但要说薯条摆在盘里、吃到嘴里,我也吃不出来具体是什么品种,只能吃出来炸得好不好。”
不想学农的育种专家
研究每个品种的突出特性,把想要的集中在一起,一点点培育、选择,最终固定成型。在金黎平眼里,育种是一件颇具艺术气息的事情。
常规的马铃薯品种选育一般采用的是杂交方式。“这个过程很多都是未知的,我们只是设想好了新的品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状。比如我想要一个颜色更黄一点的,那就不能用白肉的品种去做杂交。现在还有红皮紫肉的品种,育种的过程中皮色、肉色怎么选择、怎么调和,这当然是有概率的,但这本身就是件很艺术的事,我觉得育种家很多地方都像个艺术家。”
与调和颜色相比,更具挑战的是把几个近乎矛盾的性状结合在一起——比如既要生育期短,又要淀粉含量高。“按照常理,生长周期越短,淀粉的积累量肯定越少,那如果能培育一个淀粉积累速度特别快的品种,这个矛盾就很可能被打破。当然,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试验,有很多很多的种子,让群体变大,总会有一款是可以的。”
而当数量庞大、各式各样的植株呈现在眼前,育种家还要具备超强的观察能力。“一亩地四五千株马铃薯被全部挖出来躺在地上,你得知道哪些是你想要的,可不能挑花眼了。”
2016年,金黎平在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收获加工专用新品种中薯10号。
描述起育种的过程,金黎平绘声绘色,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那是艺术。
“您是被育种这件事情中的艺术性所吸引吗?”
“吸引?”金黎平笑了笑,“我其实并不喜欢,从我开始学农的那一天起我就不喜欢。大家通常都会觉得,你是学农出身,干了几十年的马铃薯育种,而且在行业里大家也很认可,那么,你理所当然应该是热爱这一行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甚至在2011年金黎平已经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超过20个年头的时候,她一度非常认真地思考关于热爱与否的问题。“那时候,我问我自己,到底是表面上觉得搞农业没那么风光,还是内心深处真的没兴趣,我现在可以很笃定地回答你,我就是心里真的不喜欢。”
金黎平说,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干农活。她至今都记得母亲带着她起早下田挣工分的场景。“像我在浙江是一年干三季,放学干活、寒暑假干活,感觉总是在干活。我虽然不爱干,但我总是想跟男孩子比,所以一大早眼睛还没睁开就也要去下田,不想被别人落下。”
当时,金黎平的父亲在县城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家,那也是金黎平得以清闲的时候。“爸爸的单位有图书馆,每次回家,他都会带很多书回来,我和弟弟妹妹就一起看。我在小学时就读完了四大名著。”
“爱看书、不爱干活,这就几乎奠定了我不喜欢搞农的基础。”1980年,金黎平考取了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她大哭一场。“我其实对服装设计挺感兴趣的,要是能学这个专业就好了。但那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志愿也是调剂的,感觉自己糊里糊涂就被录取了,委委屈屈就去上学了。”
到了杭州报了到,校园里大片的农田让金黎平很不适应。“不是大学吗?怎么又跑回到庄稼地里了?我心里还嘀咕,怪不得是农大,这么多地。”金黎平说,自己在大学读书,全凭记性好、背得快,在系里即便不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但也一直维持在中上水平。“我这人就是爱较劲,虽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别人说难学的课程、难做的题目,我就非得想办法去弄好一点。后来选择读研究生也有点这个心态,那时候我们农学3个班一共100多个学生,只有16个女生。历来基本都是男生读研,女生几乎没有考研究生的,我当时就想,那我要试试。”
就这样,金黎平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最终从事了专业对口的马铃薯育种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金黎平说,她的老师学生并不多,从事专业工作的更少。“如果我轻易放弃了,也会觉得对不起悉心培养我的老师。而且,我不喜欢,不代表我就不认真去做。”
金黎平一直庆幸,自己在求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同事,他们为人真诚、做事踏实,很大程度上,正是身边人的精神感染了她,让她觉得只要留在这个圈子,就可以继续和这些榜样共事,也是人生的另一种收获。
不擅社交的“谈判代表”
如今,作为导师的金黎平也会遇到不爱学农的学生。学生来寻求她的建议,她直截了当:自己想清楚,改行要趁早。“有时候学生都很诧异,他们觉得我作为导师,起码应该稍微劝导一下,结果我直接就说趁早转行。”
金黎平说,自己说话直接,脾气急躁,是个非常不擅社交的人。外出考察,发现问题,她总是忍不住要第一时间指出,“事后想想,当时的场合可能确实不合适”。不仅如此,就连加微信这样的日常社交,金黎平也常常“不给面子”。“出去参加会议总是有人要加微信,有时候我一看是各种农资、农药企业的人,或者是跟农业、跟马铃薯完全没有关系的人,这些一般都不加。”
但是,在“加好友”这件事上,金黎平从不拒绝小农户。“只要他是马铃薯的种植户,哪怕是家里只种一个小菜园,我也会加的。”金黎平经常会收到种植户的求助信息,通常都是发上一连串照片,然后告诉金黎平种植或者收获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请她给想个办法、出个主意。如果在金黎平的专业认知范畴,她都会一一回复,如果不知道处理方法,她还会给求助者推荐相关的专家。
和种植户打交道的这些年间,金黎平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马铃薯产业给农民带来的变化。“以前都是诉苦居多,他们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不高,日子过得苦,就跟我吐吐苦水。但最近这些年,技术好了,产业发展了,大家日子也好了,整个状态都不一样了。”有的农民靠种马铃薯脱了贫、赚了钱,得知自己种植的品种是金黎平培育的,会把她当成亲人一样对待。“叫我去家里,把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做给我吃,那种非常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感激让我特别感动。”
2021年,金黎平在河北昌黎与育成品种中薯5号种植户在田间交流并合影。
金黎平笑谈,虽然不开直播,但在马铃薯界她也算是个“网红”,而且这个“网红”从不带货,甚至从来没有和农药、农资产品合过影。
虽不爱社交,但由于工作需要,许多问题必须金黎平亲自洽谈。让金黎平印象最深的就是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察北试验基地项目。
参加工作之初,由于经费不足,金黎平和同事们根本没有合适的试验地,只得在北京郊区的门头沟灵山附近租用农民的土地。不仅条件恶劣,而且北京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各方面条件受限。此后,虽和当时的张家口坝上农科所开展了多年合作,但随着双方科研项目增加,试验品种增多,用地也越来越紧张。金黎平和同事们总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马铃薯基地。
直到2013年前后,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华北分中心筹建,寻找马铃薯试验基地的需求再次提上日程。彼时,凭借多年和张家口坝上农科所合作在当地打下的良好基础,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向金黎平发出了邀请。当时的管委会书记表示,只要保证土地是基地科研人员自用,可以免费划拨30亩建设用地。
对于马铃薯种植的试验用地,考虑到轮作需求,金黎平开口就是1000亩,对方开价年租金250元/亩。“这个价格确实很便宜,比当时的市场价低了不少。当时管委会主任很坦诚,说他们正好有1000多亩对外承包的土地要收回,收回花了多少钱,就按多少钱租给我。”满足需求、价格实惠,但思量再三,金黎平并没有直接签下协议。她提出,每亩地的年租金可以多付10元钱,但前提条件是15年协议期内不要涨价。“我还挺会谈判的吧,最后就是按照这个价格和年限签的,中间没涨过价。按现在的行情,那片地一亩的年租金起码要600元了。”
基地最终于2015年建成投用,金黎平高兴,大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固定基地。“不用和其他作物混在一起,有效防止了病虫害的相互传播,田间管理也方便。而且面积够大,每年种上300多亩,可以三年轮作。更重要的是,张家口就是马铃薯的主产区,育出来的新品种当地就可以用。”
今天,在中国农科院的官方网站上,可以很便捷地查询到蔬菜花卉研究所察北试验基地的科研成果:不到10年时间,基地共育成不同熟性(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用途(鲜食、加工、彩色)新品种9个,并在河北、内蒙古、甘肃、湖北、贵州、宁夏、陕西、重庆等省市示范推广。研发出华北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平均每亩节水10%,节肥15%,增产10%,经济效益增加450元以上。
不爱运动的田间劳模
不工作时,金黎平喜欢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看书,常常一看就是一整天。她说,她也曾不止一次尝试过在出差时带上一本书,“假模假样地装在书包里,但根本静不下心来”。舟车劳顿、田间务农,她总是无暇翻开书本。
1963年出生的金黎平本已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作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手上的工作暂未完结,61岁的她仍奔走于田间地头,继续着和马铃薯相关的各种工作。
采访前一天,金黎平刚刚从内蒙古武川县回京。她想在内蒙古推广马铃薯的智慧化育种和种植。由于国内的马铃薯种植大多集中在山区,和许多在平原地区大范围种植的作物相比,马铃薯育种和种植的智慧化程度还有很大差距。多番考量下,金黎平觉得内蒙古具备规模化种植马铃薯的基本条件,产业发展也相对成熟,是尝试推广马铃薯智慧化种植的合适之选。因此,内蒙古也成了她最近一段时间频繁出行的地方。
“我这人是真不爱出门,更不爱运动。”金黎平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之所以选择考研究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入选了学校的中长跑队,每天高强度的训练让她叫苦不迭。“太累了,我不想练了。如果准备考研,教练就允许我退队。”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她反倒觉得,正是当年训练打下的基础,让她有了不错的体能来应对工作。田间劳作,金黎平多年来一直坚持亲力亲为。十几年前,在宁夏固原,金黎平冒雨下田种植新品种,当地的农技人员看到后劝她:“金老师,您也快50岁的人了,还是首席专家,怎么还自己去种地?我们这小农业站好多人都不下田了。”金黎平则觉得,越是专家越要自己干活,“专家不干,怎么成的专家?一点小雨,又不是大暴雨,该种种、该收收。”
金黎平说,全国的马铃薯主产区她几乎全都去过。忙碌时,她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各个马铃薯种植区之间奔走。“比在地里干活更累的是四处奔波。先把北京和张家口的土豆收完,马不停蹄就去宁夏收,紧接着坐5个小时车到甘肃去收。一个礼拜跑好几个省,基本上每天五六百公里。而且路上吃住的卫生条件也没那么好,我记得有一次不知道是吃了什么东西就上吐下泻,半夜三更都快晕过去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照样该去哪去哪。也是没办法,农时不等人。”
临近退休,金黎平其实很想早点交班。她计划着退休后要把时间花在看书上。而且,还想要重拾自己织毛衣、钩毛线的爱好。“我孩子上小学之前都没买过毛衣,都是我自己织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样,很漂亮的。还有帽子、袜子、围巾都是我用钩针钩出来的。我兄弟姐妹的孩子,每个人我都要送一件我亲手织的毛衣给他们。”金黎平回想过往,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已经有20多年没有织过毛衣了,但她至今仍还保留着一整套织针和钩针。
不喜缺水的耐旱物种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以上的马铃薯都种植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人们习惯上总会认为马铃薯是一种耐旱作物,但马铃薯其实特别喜欢好水、好肥。哪一种作物会喜欢贫瘠的土地?哪一个农户不希望在平坦的土地上用农机耕作?”金黎平表示,基于我国国情,优质的土地要优先种植谷类作物,保证最基本的粮食安全。为此,马铃薯只能种在不能大面积耕种谷类的土地上,不和小麦、稻谷和玉米争地、争肥、争水。
“除非在出苗期就冻死、干死,否则马铃薯绝不会让你颗粒无收。”金黎平曾一次又一次在大旱之年去到马铃薯的主产区,田间的马铃薯植株虽有些打蔫,但还是很顽强地生长,然后把所有的营养都集中在地下一个个小小的土豆上。“旁边地里的燕麦已经完全枯死了,但马铃薯还是能产一些,虽然产量不高,但不会绝收。”
对于曾经的贫困区而言,马铃薯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生育期短、收获期长。按照金黎平的经验,在北方主产区,马铃薯播种后大概20-30天便可以出苗。“5月种下去,6月就出苗了,到7月上旬或者中旬就开始结土豆了,等到8月、9月份就能长不小了。只要结下土豆,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去收,如果需要,它随时都可以给人提供食物,所以马铃薯也是一个救灾救荒的作物。”
而且,金黎平介绍,马铃薯本身具有非常全面的营养价值,属于非常少见的含有维生素C的块茎作物。不过,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在储存的过程中极易流失,储存1-2周就会减少大半,一个月后含量便非常微小。“像贵州,还有西北很多地方,在脱贫前甚至一天三顿都吃马铃薯,营养上也没什么问题。虽然蛋白质含量不高,维生素也没那么丰富,但都能维持一些。”
在金黎平看来,马铃薯的单项指标得分可能没有一项能达到满分,但确是一个综合评价可以在90分以上的作物。
近40年时间,金黎平亲手培育了30多个鲜食、加工和特色马铃薯品种,也真切感受到了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改进。从最初粗放耕种到如今覆膜栽培、精准滴灌等各类技术广泛应用,诸多客观的限制性因素被科学的种植技术所化解。而且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优良的品种、更好的种植技术,让马铃薯可以有机会告别缺水少肥‘靠天收’的境况,那马铃薯一定会更好。”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目前,我国马铃薯年度总产量已经从2010年的8077.7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9649.0万吨。更为关键的是,总产量增加的背后并不是简单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张,而是单产水平的节节攀升。2022年,我国马铃薯单产已达到1.38吨/亩,相比2010年增加近30%。
在今年6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主办方向金黎平颁发了“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以表彰她对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主办方向金黎平颁发“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
金黎平很高兴,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也高兴自己参与并见证了马铃薯产业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更让她高兴的是,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独当一面,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孜孜以求。她觉得身上的担子可以一点点卸下来了,她可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当然,很多事我的确不喜欢,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懈怠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姚金楠
名家简介:
金黎平,1963年出生,浙江东阳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农业农村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脱毒种薯繁育研究。先后培育了30多个鲜食、加工、特色马铃薯品种,其中中薯3号、中薯5号、中薯27、中薯早35等品种在中国广泛种植。在2024年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金黎平获“世界马铃薯产业杰出贡献奖”。
责任编辑:白雪
来源: 中国农网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Copyright 新农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