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发展催生了日常生活表达范式的变迁与转向,人类社会进入“影像化生存”时代。直播作为影像表达的重要形式,凭借其即时、开放、参与等特性,打开了全民日常影像化展演的窗口。其在变革和重塑人们感官接受习惯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和培育自我展演的能动性、创新性、创造性,并建构起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群体联系,在多样化叙事中开启和拓展共享共创的新图景,实现对社会价值和意义结构的重新表征。
直播推动构筑共享共创新景观
一是推动政务服务“活”起来。在政务服务领域,直播开辟了一个开放讨论的公共空间,在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即时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播中的互动,民众不仅有了更多被看见和被听见的机会,也能够从被动接受通知公告转变为主动获取政务信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需求。政府部门的直播不仅是一场信息发布会,也是一场政府公关活动。直播与政务服务的结合扩大了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了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同时还能优化行政生态、提高行政效能,为我国政务信息服务带来一股清风。
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立”起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宅经济”成为市场热点,直播也成为新的风口。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积极拥抱直播这一形式,通过直播带货、上课、开会等,辐射更广泛的用户,实现复工、复产、复学。直播电商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机遇,使其在线上迸发生机。云逛街、云卖房、云卖车、云旅游、云上博物馆等均能通过直播实现,直播拓宽了消费场景,也激发了传统产业的活力。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直播成为在家学习的新方式,在线教学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直播+”的加速发展不仅促使直播与电商、教育、文娱等产业联姻,帮助其实现垂直化发展,构建起立体的产业结构;还帮助打通产业上下游,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使产业发展逐渐“立”起来。
三是推动网络文化“动”起来。近两年,直播愈发成为文化产业的“自救锦囊”,电影院线、综艺节目、实体书店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开启“云端模式”。直播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让传统文化走出书房,插上直播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播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形成令人瞩目的媒介事件。一场场直播汇聚成一个个热闹的文化集市,人们穿梭在各个直播间,犹如享用一场流动的盛宴。疫情期间,文化类直播让静态的生活“动”起来,让呆板的画面“活”过来,为宅在家的日子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也让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四是推动社会联系“密”起来。当我们步入“随走、随看、随播”的移动直播时代,通过直播所进行的社会交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更加便捷的对话、更加即时的反馈、视频化的呈现方式和口语化的交流方式,都让人与人在线上的沟通向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经验交流靠拢。直播带给用户和远方他人连接的准社会关系,用户通过直播活动参与到主播日常生活话语建构和情感建构中,获得不亚于现实社交的满足感。同时,直播的即时参与、场景延伸等特性打破了六度分隔理论,让不同地域、毫不相识的用户都能在直播间相遇并产生关联,这种即时、连续连接的特性让关系的建立变得无比轻松,也让社会关系网络编织得更加紧密。
五是推动公益行动“亮”起来。场景化的直播让用户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他人的苦难变得具体,仿佛触手可及。直播的互动让他人的命运与当下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于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变得与“我”有关。直播能够充分放大名人效应,起到爱心示范的作用,增强公众的公益参与意愿,推动全民公益文化氛围的形成。直播更接近口语传播的交流经验,降低了用户对公益活动的认知门槛,让公众能更轻松地了解公益活动详情,减少时间成本。此外,直播保证了公益过程的实时呈现,增强了公益活动的透明度,也更方便用户对公益情况进行监督。
拓宽直播促进共享共创的思路
网络直播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背后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密不可分。与此同时,网络直播所展现出的内在创新动力又直接反哺全社会的共享共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亦需深入探索。
一是要坚持价值导向输出精品内容。就直播的核心价值而言,由人类生活本身所创造出的生动内容仍旧是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此逻辑下,直播并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消遣的工具,那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根于现实生活、传递丰富的人类经验与价值追求的内容,往往才能经受住大浪淘沙。随着用户群体的不断沉淀,用户的消费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其消费行为也从“被动式”地接受娱乐推荐转向对自我发展类内容的主动搜索,知识性和服务性的内容将推动直播平台内容生产向着精品化转型,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从社会生活中取材,挖掘价值、传递理智向善的平民意识,才能使直播内容从“商品”转化为“精品”,为全社会的共享共创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
二是借助技术应用升级打造全息体验。从文字到图片,从广播电视到网络视频,媒介技术促成了随时、随地、随机的交流活动,重构了人与人的交流场景。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媒介体验带来了全新的速度和维度,也为网络直播带来了全新的共享空间与共创方式。从连接的广度上看,5G直播能够大大提升其用户的覆盖范围,实现全行业、全社会的可视化。从连接的深度上看,连接对象、连接关系和连接方式的变化将激发更多的共享力和创造力,产生全新的技术应用和使用场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优化行业流程。在万物皆屏的时代,每一个个体将实时可见可感,直播将在技术的赋能下带来更为波澜壮阔的全息体验。
三是借助数字转型推进产业融合重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直播将覆盖更多的经济领域,成为主流的销售模式之一,推动产业转型与融合重构。一方面,直播将逐渐从商品销售环节拓展至品牌建设、生产及供应全链条,带动更多品牌、供应商及个体商户“上线”。另一方面,直播将从提升消费内容出发满足更多样的消费需求。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大多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和使用特点,而线上消费往往还伴随着对产品内容专业性、生活性、趣味性、品质性的追求。因此,未来的直播将不止于拓展商品类别的数量,也会从呈现内容、形式到风格等多个维度对商品进行探索和升级。
四是提高媒介素养,净化共享共创空间。提升网络主播及用户双主体的媒介素养已成为直播行业的共同需要。对未来的网络直播业而言,提升网络直播空间中的群体媒介素养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培养网络直播从业者对直播相关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能力,提升对直播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提升公众对直播平台各项内容、技术服务的认知、辨别和理解能力。提升网络直播参与者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良性媒介文化形成,保障有序的网络直播参与,净化共享共创的直播空间。
五是加强规范管理,优化行业生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渐细化针对网络直播在准入政策、内容审查、备案制度、弹幕和主播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要求,为平台运营商设置有效的巡查与信息过滤机制的执行标准。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网络直播的监督覆盖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对网络直播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框架。随着直播行业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交叉性的监管政策正在陆续出台,这势必成为网络直播行业监管的新趋势。如《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就是从广告法出发,对直播中的商家、平台、主播及主播服务机构的责任与义务作了详细的规定。而有关直播当中流量造假等问题,也陆续受到知识产权局、消费者协会、广告协会的多方关注。在多方齐抓共管的大背景下,直播行业将不再是以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向各行各业扩张,健康、可持续的跨界合作将成为未来直播行业发展的主流形态。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项目“5G条件下网络视听新业务管理研究”(GD2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年1月1日起实施
18日,交通运输部公布了《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聚焦社会关注的儿童...(32148)人阅读时间:2022-11-19【疫情防控】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34389)人阅读时间:2022-11-17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24883)人阅读时间:2022-11-16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作者:郑世林(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34333)人阅读时间:2022-11-09北京:91名民警兼任医院保卫部门副书记
在推进平安北京建设中,北京警方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公安执法力量融入社会基层...(30937)人阅读时间: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