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吉林省长春市保护性耕作 解锁黑土地丰收“密码”

时间:2024-06-19 10:15人气:加载中...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六月的长春大地满目翠绿,在阳光和雨水的滋润下,农田里的玉米嫩芽萌动。与新生苗相伴的,还有前一年的玉米秸秆,这也是吉林省长春市多年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标志性特点。今年,下达长春市的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为1134万亩,占全省任务面积的30%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完成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超过1200万亩,超过玉米播种面积的50%,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长春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2024年全市玉米计划种植面积达21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近年来,长春市把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列为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并探索出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为什么要主推此项技术?过去,长期采用传统机械灭茬为主的耕整地方式,导致土壤出现水蚀风蚀加剧、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层板结硬化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2010年,长春市出台《关于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意见》,明确了长远发展规划、任务目标、推进举措,将其作为保护黑土地、积极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切入点。2011年30万亩、2015年270万亩、2020年750万亩……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全市各地持续的强力推进,更是广大农民的高度认可。

  如今,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等地,都跨进了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这一“藏粮于技”种植方式的推广应用,稳定提升了长春市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解锁了黑土地上的丰收“密码”。

  一场透雨过后,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的一片农田里,玉米铆足劲儿生长。“这片地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今年苗出得不错,叶龄已经长到‘四叶一芯’。”看着一次播好种、一次拿全苗的玉米地,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忠余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免耕播种出苗既整齐又均匀,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李忠余来说并不陌生。“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我就用了,当初只有几十亩,今年合作社播种的6000多亩玉米都用了这项技术。”他告诉记者,保护性耕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施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耕地质量,合作社还计划将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到低产地块,让黑土地更“肥”更“有劲儿”。

  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十几年的耕作历程,正是长春市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缩影。从2011年开始,全市各地把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作为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目标管理,逐级分解细化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为沃野田畴持续丰产蓄力。

  建点建区 

  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然而,任何一项重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应该如何突破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初期的瓶颈?长春市根据农业技术推广规律,以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和示范区为抓手,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示范推广对象。

  初夏,正值保护性耕作苗期深松施肥的最佳时机。在位于九台区纪家街道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里,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正查看土壤情况,准备调度农机开始今年的苗期深松施肥作业,“深松30厘米,将打破犁耕或灭茬所形成的犁底层,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张凤财信心十足地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苗期深松环节不能少,“秸秆还田+条带耕作+苗期深松”能发挥出这项技术的最佳效果。

  十多年前,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次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当年的结果就让张凤财感到惊喜,“无论是整个生长期,还是秋后产量,都远远超过传统种植方式,算下来每公顷地增收了2000多元。”从示范种植到整屯整村推进,今年合作社种植的上万亩玉米,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别是春季雨水少的年头,这项技术保墒好、出苗齐的作用会更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示范,让农民看到了保护性耕作的好前景。

  从2016年开始,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00个百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点,覆盖所有适宜地区,并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示范区,利用示范区召集当地农民参观学习。各地通过抓典型、树标杆、重示范,以点带面扎实稳健地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

  政策拉动 

  惠农补贴吊起“胃口” 

  “按照补贴政策,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每亩将获得上百元补贴。”在农安县青山乡南台子村,鑫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经营的7200亩玉米,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除了可以减少种植工序,合作社还为农户提供了农资服务、机械服务,通过政策补贴对农民进行引导,调动起乡亲们的积极性。”合作社理事长王尚乾道出了保护性耕作政策补贴的重要性。

  从农机代替人工种地,到农机普及,再到如今将种地的“锄头”交到合作社,农民普遍关心的就是补贴政策。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长春市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优先补贴,优选一批开展该项技术的作业组织和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引导保护性耕作形成规模化。

  为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春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主要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示范区(点)建设及远程电子监测终端设备补贴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在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现在农户对保护性耕作的接受程度很高,把政策补贴全部给到农民,也带动了小农户和小农机户增产增收。”王尚乾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共有农业机械144台(套),特别是购买免耕播种机和深松追肥机实行的补助政策,以及优先安排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吊起了他们的“胃口”。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项补助政策极大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他们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带动保护性耕作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

  组团推广 

  “主力军”出动农机队 

  免耕播种机、条耕机、深松机、归行机……在九台区兴隆街道闫家村,志千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库房内,一台台先进的保护性耕作配套农机具整齐排列。“这些机器又快又省事,一台农机能顶十几个人。”合作社负责人王志千介绍,今年的春耕中,他们的9台免耕播种机“全员上岗”,单日播种面积在60公顷以上。

  在长春,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农机大户,种植方式普遍应用保护性耕作。随着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新发展起来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实施这项技术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户已发展到34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420个,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实现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还组建了一批以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的协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仔细观察志千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免耕播种机,上面都安装了远程电子监测设备。这些监测设备有什么作用?“设备上包括主机、摄像头、传感器等部件,安装在播种机上,可以随时查看作业情况。”指着手机上的数据,王志千说,“点开软件,作业面积、质量等数据一目了然,今年合作社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6000多亩,依托远程电子监测设备播种效率大幅提高。”该设备还与农业部门的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有效解决了保护性耕作质量监测难、面积核查难等问题。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农机配套。在落实农机项目上,以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作为首选;在信息服务中,为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搭建平台;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时,把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作为倾斜对象……近几年,长春市免耕播种机数量以每年超过1000台的速度增长,保有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100台,发展到现在超过1.5万台。

  技术升级 

  新方式强力“出圈”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要想让农民改变这一观念,需要更多有效的技术,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有12个年头。经过近年的探索试验,合作社又对这一技术进行升级,实施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

  “化肥用量减少了,但玉米仍然能稳产增产,抗灾能力也增强了。”合作社理事长刘臣笑着说,“保护性耕作绝不是秸秆还田那么简单,春耕前要用条耕机浅耕苗带,春耕时再用免耕播种机精量播种,还要配合苗期深松施肥……今年春耕,我们耕种的六七千亩玉米,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明显。”

  技术“翻新”,才能更好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结合耕地面积广、秸秆产量大的实际,长春市以“秸秆覆盖还田+精准条带耕作+苗期深松施肥”为技术要点,对这一技术进行升级,为养好地、种好粮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过去实施保护性耕作,常常会出现秸秆还田量大、地温提升速率慢、一次性施肥效率低的难题。”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借鉴“梨树模式”的基础上,他们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提升,让这一技术更具有长春特点、符合种植规律、农民易于接受,对集成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指导 

  技术服务传递“诀窍” 

  举办技术培训,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菜单式集成技术指导服务;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行动培训计划,到各县(市)区巡回开展技术讲座;多次召开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中耕深松追肥机具现场会,在关键作业时节发布技术要点……如今,长春市各级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重点村屯进行指导服务,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对农民来说并非易事。日前,在长春现代农机装备巡展暨九台区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上,集中展示了条耕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配套农机具。农技人员根据农机特点进行的技术讲解,让来自全市各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操作手,直观感受到这一技术的优越性,对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春耕播种前,长春市各地相继建立科技专家组和技术推广队伍,开展乡(镇)巡回讲座培训,深入重点村屯进行指导服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参加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我又学会了‘一招’。”今年,公主岭市十屋镇种粮大户许春利在玉米种植上有了新变化,他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宽窄行“品”字型种法,农田里实现了合理密植,“常规种植玉米每公顷能种6万多株,现在每公顷能种8.5万株,而且这种模式还能起到很好的通风透光作用,更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

  如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长春市得到广泛推广,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今年,全市各县(市)区在秋收和耕整地前的农闲时节,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现场会超过200次,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次。

       来源:长春日报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农业农村部网站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上一篇:数说青海乡村振兴

网站首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