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李惊亚、周宣妮
配色大胆活泼、图案栩栩如生的苗绣据传诞生于苗族迁徙途中,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针当笔、用线为墨,将自然万物、民族历史绣在服饰上,苗绣也因此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活化石’”。
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致敬前辈,用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着民族的生生不息。2006年,苗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苗族聚居的贵州,近年来将这一文化瑰宝作为产业大力推动发展,妇女们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不仅用一针一线创造出“锦绣”新生活,还将蕴藏着古老文化的苗绣巧妙融入时尚元素,登上国际舞台,形成产业融合互动。如今,古老的苗绣,正在得到数字化保护、开发和应用,日益走进大众生活。
巧手“针功夫”,创造锦绣新生活
“这款包包款式新颖,背着轻便,很好搭配衣服,姐妹们考虑一下……”
乌江之畔,峡谷壮美。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文创产品直播间,一身苗绣装扮的“95后”绣娘杨文丽,准时上线直播,热情地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向网友推介产品。
杨文丽曾在沿海打工多年,2017年返乡创业做苗绣,2022年公司产值已达到180多万元,带动全村2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直播销售额达到60多万元,最多的一场直播卖了8万元。”杨文丽兴奋地说。最近,她购入一批直播设备,培训附近的年轻人,今后在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直播销售苗绣等特色产品。
据黔西市苗绣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张敏介绍,黔西市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培育一批巧匠、建立一个基地、开发一批产品、设置一个示范展区、畅销N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思路,搭建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行业五个平台,采取“龙头公司+小微企业+合作社+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投入各类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全方位立体式抓好苗绣产业发展。“2023年,我们争取苗绣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张敏说。
贵州对苗绣推动妇女增收的工作起步于10年前。2013年,贵州省妇联聚焦“针功夫”,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技艺开展锦绣计划,目前累计培训10万人次,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基地、锦绣计划创新研发基地等千余个,带动50余万人就近就业增收,近三年创造产值60余亿元,“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
“大巴车开动的时候,孩子死死拉住妈妈的手不让走。”回忆起近20年前,送三姐和三姐夫去广东打工的那一幕,43岁的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妇女韦祖英至今还会红了眼眶。
如今,仅有小学文化的韦祖英通过制作苗绣服饰等,公司年产值已达到一两千万元,带动900多名群众就业。“政府在我们这里搞培训,只要愿意学,就有人教。”韦祖英说。
“过去,绣娘们刺绣是为自己和家人制作服装,现在她们知道,拿着绣花针,能够绣出美好的生活。”从江县妇联主席梁银丽说,“妇女们纷纷返乡就业创业,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甚至成为女企业家。”
一二三产互动,亮出锦绣新名片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闻声”,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誉,妇女擅长刺绣。在县城的刺绣银饰一条街姊妹街上,苗绣州级非遗传承人石传英制作的苗绣远近闻名,远销意大利、法国等地。
“光是这个旅游纪念品,我一年就能卖出去一万多本。”石传英指着一款笔记本说。她用蜡染土布做封皮,绣上一个苗绣图案,可以卖到120至150元一本。
“浩邓”是石传英的苗名,在苗语里,“浩”意味着丝线,“邓”则是真丝缎子的意思。创业时,石传英为自己公司取名“浩邓”。
蝴蝶妈妈、凤凰、龙、鱼……石传英将苗族崇拜的图腾和对祖先历史的理解,嵌入时髦的高档旗袍上,也融入日常所用的背包、发卡、腕带等小商品上。2022年,石传英的旅游商品店仅苗绣产品销售额就达到200多万元。
为改变苗绣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的“小散乱”局面,2021年,贵州省成立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深入推进苗绣保护传承、市场培育、园区建设、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六大工程” ,加快实现苗绣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发展目标。
在贵州,一些地方还将与苗绣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崭新名片。
榕江县自2018年以来,立足苗族、侗族群众利用板蓝根枝叶染制衣服,再加以刺绣的古老习俗,串起采蓝(板蓝根)、制蓝(染膏)、刺绣等手工工艺,将苗绣、蜡染形成“蓝染”文化产业链。
据榕江县常务副县长王飞介绍,目前,榕江县累计种植板蓝根3.2万亩,年产量5.25万吨,产值达6800余万元,带动6339户群众参与,户均收入达4417元以上。榕江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古法制靛基地,蓝靛膏等板蓝根粗加工产品年销售产值达4488万元。
贵州省构建以贵阳市为中心,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等为重点打造苗绣产业集聚区,推动配套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诞生了“黔粹行”“黔尚品”“村寨故事”“创和服饰”等一批非遗品牌。
数字化传承,保护锦绣非遗之美
最近,台江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欧小念带领着一支团队,走村串寨,寻找苗绣传承人、非遗工坊,对散落于民间的绣品进行视频、图片、音频、文字记录,再上传到省里进行数字化处理。
在位于台江县萃文街道的仰黎坊,欧小念找到了年近八旬的苗族老人潘玉珍,这是一位几乎终生都在刺绣的非遗传承人,也是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多次身着苗绣服饰登上国际T台,成为备受瞩目的东方老奶奶。
“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刺绣手艺失传。”潘玉珍说。
“我们会将您的针法、工艺记录下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去。”欧小念说。
精湛的苗绣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危险,身处乡村的绣娘与外界市场面临信息鸿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贵州已有不少部门、企业在行动。
近年来,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对苗绣数字化保护、开发、应用进行研究,统筹搭建“两库一平台”,即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
勾线、绘制、填色……在位于贵阳市的多彩贵州文化数据平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坐在电脑前,将从贵州各地收集的苗绣绣片进行矢量图提取。
“我们将人工制作的绣片工艺流程简化,完成二次创作,将其变成数字化产物。碰到复杂的绣片,需要一两天才能提取完成。”公司苗绣数字化平台建设负责人韩霄阳说,“通过版权登记,给每一个苗绣传统纹样制作一张虚拟‘身份证’,让它成为可购买、流通的虚拟产品。”
据统计,自去年底以来,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已收集和拍摄苗绣纹样图片9000多张,完成矢量图提取3550张,并进行了版权登记。
据多彩贵州文投集团经营管理部负责人、贵州省苗绣产业协会会长彭阳介绍,该集团已与国际女性时尚品牌企业达成合作,首批许可使用1500个苗绣纹样,转化为服装及相关产品150余款,销往美国、英国、日本、巴西等15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贵州对全省苗绣绣娘情况进行摸排,目前已取得近4000名绣娘、100余个绣娘工坊数据。贵州制定了机绣、手绣、平绣3个苗绣产业团体标准,提升贵州苗绣产品规范化水平,苗绣纹样版权保护管理制度正在制定中。
“增强苗绣的商品属性,打通时尚界与工匠的桥梁,推动苗绣走向国际,走进大众生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时代光彩。”彭阳说。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华社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科技助力农耕 智慧农场夏管忙
新华社哈尔滨6月23日电(记者黄腾)无人机喷洒液态肥,频振式杀虫灯田间灭杀害虫,智慧农...(55714)人阅读时间:2023-06-25从“臭水沟”到“桃花源”——重庆九龙
新华社重庆6月24日电 题:从臭水沟到桃花源重庆九龙坡区桃花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观察 新华社...(53947)人阅读时间:2023-06-25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抓好当前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8384)人阅读时间:2023-06-25浙江舟山:海岛乡村逐浪振兴蓝海
美丽乡村要各美其美,海岛乡村更要不一样!进入夏天海岛旅游旺季,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花...(36431)人阅读时间:2023-06-25北京:高温天气下学校可减课或停课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赵琬微)近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50366)人阅读时间: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