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老木匠”有了“新舞台”

时间:2022-05-13 18:01人气:来源: 中国农网

初夏的土乡,杨柳依依,鲜花始盛。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后头沟新村,崭新的休闲长廊、摆放有序的小轿车、橘黄色的天然气管道、含苞欲放的花朵......仿佛在告诉我们村民别样的幸福生活。

进入新村,高大古朴的木雕大门格外显眼,村道的尽头,一座木牌坊映入眼帘,“后头沟村扶贫车间”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六年前。

后头沟新村是互助县“十三五”7个易地扶贫搬迁村之一,2017年互助县整合2124万元资金,对该村82户339人实施了部分搬迁,统一规划建设院落,并配套实施了水、电、路、气、广场、卫生室、集中养殖区等设施,此举彻底改变了82户农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吃水靠挑、庄家靠天”的窘状。

初见致富带头人薛心熬,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耳朵上夹着一枝木工笔,正在和“工匠”商量着什么。环顾车间,刨木机、木工雕刻机等一应俱全,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车间里“咿呀”“咿呀”的木工声和工人们说话声交织在一起,显得好不热闹,另一旁,传统木工成品和半成品堆积成了“小山”。

“这是龙凤花雕,主要用于古建筑修复;这种飞檐花雕,深受土族群众喜爱。我们除了古建修复、藏式家具制作、定做高档木质门,这几年承接最多的还是文化长廊、休闲六角亭,威远镇小庄村的大门、五十镇班彦村的木质门都是我们做的,去年还被邀请去河南做了古建修复……”谈起这些年的木工业务,薛兴熬这位老木匠眼睛里闪现出自信的光芒。

木质屏风、花窗、桌椅……展厅内,浓浓的古建气息扑面而来。薛兴熬指着墙上一幅幅照片,介绍起了他创业的艰辛历程。18岁时,他跟着村里的一位老木匠开始了学徒生涯,从刨树皮干起,逐渐学会了切割、开槽、油漆、雕刻等工艺,大约6年左右能独立承揽村里农房建设。

他的木工坊也经历了三次搬迁,第一次是从后头沟老村搬到下一村,临近平互大公路,后因大棚房整治被拆除,无奈之下他又将木工房迁到了县城北环路,但是面临着较高的房租,他感到有些吃力。2019年,时任五峰镇党委书记马俊和省自然资源厅派驻后头沟新村第一书记刘璞找到他,动员他回村创办加工厂,带动村里的木匠一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几经劝说下,薛心熬最终回到了家乡,用他的话说:“家门口创业,心里踏实,关键是费用能降很多”。就这样,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为筹建木轩厂而忙碌。

在50万扶贫资金的撬动下,薛兴熬自筹资金90余万元,购置了全自动木雕机等设备,2019年11月,村里的木轩加工厂正式建成投产,并以“村委+企业”的村集体经济模式运营,村里每年多出了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两年来,仅工资支出达110万元。

杨山新既是后头沟新村易地搬迁的的受益者,也是靠木工技艺吃饭的手艺人,他的儿子在西宁市区上班,已经在西宁购房,正准备成家,妻子除了忙农活,还养了几头猪,平时打一些临工补贴家用。“易地搬迁政策实话好,搬下来后自来水、天然气通到了家里,冬天再也不用抹黑出门上厕所了。我在村里打工,走不上三步路就到了,去年还去了一趟河南干了半个月。”杨山新告诉记者。

如今,像杨山新一样在村里加工厂上班的木匠有十几个,都是周边几个村的。用工高峰期一度达到30多人,日工资从180元到220元不等,一年能上230个左右的工,收入有4万多元。

薛顺海是薛心熬的儿子,今年39岁,是厂子里的法人,初中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涯,村里木轩厂建成后,他跟着父亲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如今,子承父业,薛顺海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创业路上我试了好多次,最后发现还是要靠手艺吃饭,木轩的需求很旺盛,相信传统手艺也会有大作为”。

后头沟新村的“木匠”们对未来的信心来源于党的惠农惠民政策,随着新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的启动,投资250万元的木轩厂二期项目即将破土动工,引进四面刨机、上全自动喷漆机、与山东企业合作生产一体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薛总”的舞台也将越来越大。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