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专家学者为网络教育培训不端行为法律适用建言献策

时间:2021-11-19 09:08人气:来源: 中国农网

近两年,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加码之下快速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通过网络等科技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也是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高速发展的背后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不规范经营行为及行业乱象。其中,部分企业和培训机构出现了一系列不规范经营行为:为招收学员而虚假宣传或夸大宣传,教材粗制滥造,师资力量配备薄弱,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偏低等乱象屡见不鲜。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职业教育的合法合规发展提供了全新指引。为落实《意见》及进一步推动以网络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开展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规范网络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合法运营,11月1日,“网络教育培训不端行为法律适用研讨会”在线召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阮齐林、中国社科大学法学院教授林维、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童伟华等出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实际案例详细研讨了网络事业教育培训机构及从业人员存在的违规行为,以及目前各地处理情况。

由于各个省、市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对司法尺度的掌握并不统一,尤其是在刑事案件中,对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如何适用更有不同理解,一是关于案件的定性存在争议,是虚假广告或是诈骗;二是对关于被害人和犯罪金额的确认。

与会专家认为,要明确职业教育培训抑或网络职业教育培训本身属于合法行为,其满足了社会需要,也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也要区分良莠,对确实违法违规的行为予以打击、惩罚,对合法、合规机构的经营行为也要予以保护,对不规范之处予以指导和纠正,尤其是对互联网营销方式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

对于具备合法资质、具备基本培训条件的机构虽有夸大宣传,但能提供基本的培训服务,并有相应退费机制的,一般不应认定为诈骗行为,对符合其他犯罪构成的,可以其他罪名定罪量刑。针对市面上各类培训机构实施夸大宣传、诱导报名从而获取高额培训费的行为,也要视培训机构本身的合法性以及培训服务的适格性,区分正规主体和非正规主体,慎重处理入罪和罪名问题。

对于不具备资质和基本培训条件的机构或者个人,以培训、考证为由,骗取报名费或相应提成后即逃匿或者根本未提供培训服务、也不退费的,符合诈骗罪构成。如果是正规培训机构之外的机构或个人,根本不具备资质和基本培训条件,只是以培训考证为幌子,通过高通过率、高收入为诱饵,诱骗他人报名,骗取报名费后既未提供服务也不能退费,以及获取钱财后即采取离职、拉黑、更换联系方式等方式逃匿的,根本不具备服务条件、也无意或者无能力提供相应服务,只是以培训为幌子,完全是无中生有的骗取被害人钱财的,对被害人造成财产性损害,该类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

对于具备一定培训内容、并非以此为幌子进行诈骗的案件,即使符合诈骗罪构成,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也要以具体诈骗事实为依据,不能扩大适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数额认定标准。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远程非接触性犯罪,技术含量高,时空跨度大,波及人数多,且手段隐蔽,花样翻新,较传统诈骗犯罪欺骗性更强,普通群众防不胜防,其本身就是通过虚构事实的方式、诱骗当事人交付财产,属于明显的欺诈行为,认定为诈骗犯罪。而能够提供一定培训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夸大服务效果诱使他人报名、交付学费,揽客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虚假宣传,但提供培训并非子虚乌有、虚构事实,与电信网络诈骗具备本质区别,不能仅以采用了电信网络的通讯方式,就一概认定为电信网络诈骗罪。

只有那些根本不具备服务条件、也无意或者无能力提供相应服务的,只是以培训为幌子的案件,完全是无中生有的骗取被害人钱财的,针对不特定主体,也符合电信网络诈骗远程、非接触式特点的,才属于电信网络诈骗行为。除此之外,即使构成诈骗,但属于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实施诈骗行为的,也不宜认定为电信网络诈骗,对于具体犯罪数额的认定,要考查每起案件事实情况予以综合认定。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中国农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标签: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