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联播政务动态

新农村网_新农村客户端

当前位置:

重庆合川区“守一”图书室负责人王治伦守护乡村读书梦—— 小小村庄 氤氲书香(守望)

时间:2024-10-08 14:48人气:加载中...来源: 人民网

王治伦(左三)在与年轻人交流。
合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绿树浓荫,院子中的黄桷树下,几位老人摇着蒲扇聊天,石桌上茶香弥漫。旁边的堂屋里,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读书写字……

  这样一幅美好的乡村景象,是重庆合川区龙凤镇米兰村“守一”图书室假期和周末的常态。自2002年春天正式开放以来,这间40平方米的堂屋和这个90平方米的小院,逐渐成了村里人的精神乐园。

  寒来暑往,人来人往,作为图书室的负责人,米兰村村民王治伦用自己的默默付出,见证了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年轻人的成长成才,以及周边农户的勤劳致富。

  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出生于1954年的王治伦,今年已经70岁了。

  “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但在家里老人的影响下,很喜欢看书。”回忆过往,王治伦说,那个时候,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忙完地里的农活,回到家吃完饭后,能够点着煤油灯安静地看一会儿书,“认的字不多,只能看一些简单的书,所以很羡慕那些有文化的人。”

  长年务农,没有让读书的梦想消弭。一次,在城里工作的堂哥王明伦返乡,他说:“每次回家都觉得看书很不方便。”这让王治伦下定决心改善读书环境,他自己动手做了个简易书架,把家里的旧书从箱子里摆了出来。

  后来,王治伦观察到村里一些年轻人想看书但不具备条件,他开始思考:能不能办一间公共图书室,让大家有个安静读书的地方?

  小时候萌生的读书梦想,在这一刻变得更加强烈。但当王治伦兴冲冲地和家人商量时,却迎面遇上一盆冷水:想法很好,不切实际,图书室办在哪里,钱从哪儿出,谁来打理?

  “图书室可以办在马上新建的堂屋里,我们住旧房子也没关系”;

  “堂哥说可以支持一些,剩下的可以借一些、贷一些”;

  “书屋也没有太多活儿,平时顺手就打理了”;

  …………

  在王治伦的努力下,以及龙凤镇和米兰村相关人员的帮助下,一间新的堂屋建了起来。

  “书架、桌子、椅子,这些都是请木匠专门打的。因为我们这里太偏远,木匠当时都不愿意上门来做活。”王治伦说。

  地处偏远、交通困难,不方便的又岂止请木匠。图书室上架的第一批2000册图书中,大部分都是外面捐赠或购买而来。不通公路,书只能送到镇上,最后,王治伦和老乡们走田埂路把书挑了回来。

  没有规律地把书摆放在书架上,把桌椅板凳擦了又擦,准备好4个大暖壶,图书室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为了纪念把自己带入文字世界的祖父王守一,王治伦把图书室命名为“守一”图书室。

  一间书香渐浓的乡村书屋

  2002年3月13日,一个没什么特别的日子,“守一”图书室正式开放了。满怀期待地等了一天,却没有一个人来读书。晚上关门的时候,王治伦安慰自己:“会有人来的。”

  有人来了。

  先来的是小学生。每到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先在图书室写完作业,然后一群人叽叽喳喳挤在一起,挑着带插画的故事书看。王治伦就守在旁边,看着孩子们散去后,把书摆放回书架上。

  后来,一些初中生也来了,大多是周末或假期。王治伦发现,孩子们选择的书有些规律,周末来看的时候,很多孩子会选择文学名著或科普读物;等到了寒假暑假,很多孩子会选择下学期的课本来预习。初中生读书时都很安静,王治伦就给他们倒上一杯热水,静静放在桌上。

  时间过去太久,王治伦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图书室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但他记得,有一个孩子住在隔壁村,步行一个小时来到图书室,每次都是待到天黑才回家;他记得,到了周末,孩子们一早来图书室读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又会过来;他还记得,这间图书室最多容纳了近20个孩子,屋里屋外全是人……

  再后来,一些村民也来了。图书室里有关于种植养殖技术的书籍,不时有人过来翻阅,还会抄录。王治伦知道,自己开设图书室的初衷正一点点实现。

  人多了,图书室显得越来越小。事实上,除了人在变多,书也在变多。

  有一些书是买来的。“根据读者需求和热门书单,我每年都会买一些书。”

  大部分书是捐赠的。“有一个年轻妈妈,从重庆市区开车带着孩子过来看书,走的时候留下了一箱书。”

  还有区镇相关部门采购的书、大学图书馆赠送的书……如今的“守一”图书室,已经有超过1.5万册图书。

  “书多起来,再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摆放了,图书室再小也要办得有章法。”于是,王治伦从零开始学起了图书分类。今天,在40平方米的图书室里,分有少儿读物、科技、政治法律、文学等8个类目,屋子最醒目的位置,则整整齐齐摆放着红色经典书籍。

  “想读书的可以读书,想交流的可以交流,我期望的乡村图书室,就是这个样子。”王治伦说。

  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

  乡村图书室办得有声有色,妻子赵衣秀也越来越支持王治伦。

  如今,王治伦和赵衣秀每天5点起床,洗漱吃饭后,6点打开图书室的大门,然后打扫整理图书室,烧水灌满4个大暖壶,准备迎接读者。

  “这间小屋子,办了不小的事。”赵衣秀口中“不小的事”,说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们。

  王良英,是米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图书室最早的一批读者。直到今天,王治伦还经常说起王良英和图书室的故事。在他看来,这是图书室最大的成果之一。考上重庆教育学院(现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王良英,后来回到合川区做了一名中学英语老师。村里的很多孩子,后来都成了她的学生。

  1993年出生的王典,就是王良英的学生。2018年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毕业后,王典在外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到米兰村开办了一家小工厂。在他看来,图书室就像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为很多村里的孩子照亮了成长之路。

  有这样感受的人还有很多。22年间,有很多曾在书屋里读过书的学生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他们有的做了教师、律师,有的成了村里的种养能手、工厂负责人,每每见到王治伦,他们都要尊敬地喊一声“王老师”。

  这是没有读完小学的王治伦最幸福的时刻。

  院中的黄桷树,与图书室同岁。22年前被种下时,树苗只有胳膊粗,如今已经长成一人无法合抱、10多米高的大树,树荫投在院中,带来一份宁静。

  少年时的心之所向,22年的身之所往,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契合。“我会把这个图书室一直办下去。”头发花白的王治伦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08日 06 版)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人民网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本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