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以谷作为核心的北方农耕文明与以稻作为核心的南方农耕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两大分支。从这个意义上说,磁山文化开启了中国谷作文化的先河,奠定了谷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北方谷作文明当之无愧的发祥地.这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项巨大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茹毛饮血旧时代,开创种谷养畜新纪元。磁山文化无疑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农业文明史上的崭新一页。
磁山文化黍、粟栽培最早、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已经开始栽培黍、粟作物,并且运用石磨盘、石磨棒加工粟谷,而且粟谷的贮藏技术、仓储量惊人。磁山文化作为黍、粟的发祥地,得到学术界和诸多领域的确证。黍、粟的文化价值因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得到重新评估。磁山文化在中国农业史、文明史中享有崇高地位,尤其在黍、粟文化的溯源方面吸引了世界目光。考察中华黍、粟文化,磁山具备无与伦比的实物证据价值。如此悠久的遗址财富,放眼整个中华文化圈,都难觅同等量级者。因此,磁山文化对于中华黍、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以黍、粟文化为核心的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主体和核心。从进化史角度看,黍、粟文化在初期充满着创造进取的精神,先民们披荆斩棘,勇于探索,奠定了汉文明的基础,将中国的农耕文明推向极致。
世界粟谷的最早种植地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磁山先民的春播冬藏,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曾如此评价:“磁山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它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八千多年前,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磁山遗址也因此被确立为“世界粟的发祥地”。
众所周知,磁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唯一一处以河北省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华北地区首次确认的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磁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是目前已知的中华农耕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北方农耕文明的起源地。
1977年元月,主持发掘的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孙德海先生等人携带磁山遗址首批出土文物前往北京,请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进行鉴定,中国考古界的两位前辈苏秉琦、安志敏一致认为,这批东西早于著名的仰韶文化,很可能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突破口,并建议大面积发掘,搞清它的文化面貌,同时沿着磁山遗址所在的洺河流域进行专题调查,搞清还有多少同类遗址。同年7月份,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和苏秉琦、安志敏到磁山遗址发掘工地考察指导工作,之后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等很多专家、学者到工地考察工作。后经反复论证,将以磁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的发现对我国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磁山遗址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粟———谷子。遗址中发现大量储存粟的粮食窖穴和粮食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及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等,说明当时农业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粮食窖穴中粟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发现最早的粟,距今8000多年,它把粟类作物起源的时间提前了一千多年,对农业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世界农业史学界公认,粟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然而磁山遗址中粟的发现明确地推翻了这一结论,并提供了中国粟出土年代最早的实物证据。
磁山遗址作为世界粟的发祥地,与其所处地理位置、土壤结构、气候温度、雨量光照等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现在一般认为,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并非开始于黄河泛滥平原或可灌溉地区,而是起源于与平原接壤的黄土高原或丘陵山地一带,这是因为“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记载)的地方,实属早期人类生存的理想空间和最佳选择。磁山遗址位于洺河北岸台地,高出河床约25米,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260米,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台地连绵,土壤为红、黄黏土,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十分肥沃,气候属北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非常适宜旱地农业的发展。磁山先民也没有辜负大自然的慷慨恩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此率先培育出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植的农作物“粟”,使我国原始农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磁山人开始粟的种植,使人们的食物来源除了原始的采集、渔猎之外又多了一种重要途径,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并且给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了稳定的保障,这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件大事,也是推动农业文明向前发展的关键一步。
时至今日,太行山东麓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小米种植区,全国质量最好的小米就出产在武安至山西长治一带的黄土丘陵上。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安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省武安市已经成为享有盛名的“谷子之乡”。
磁山先民已积累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农耕生产知识和经验。遗址中多达70%以上的农耕和脱粒工具,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化粮食堆积,说明当时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经最新科学鉴定,当时的粮食主要为黍和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培植的粮食品种,也是磁山先民为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在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磁山遗址“粟”的发现,不仅把我国人工种植粟的历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而且,还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种植粟最早的国家。磁山遗址也由此名扬四海,不但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委员会、国家七五谷子育种攻关课题研究组,河北省农学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0年8月20日在磁山遗址旁联合刻石立碑,以“粟发祥地”为题,撰文怀念磁山始祖育粟业绩,提出磁山粟谷的发现“表现了磁山原始人对农业的贡献和博大的创造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著名谷物研究专家,原河北省粟类作物学会委员,河北省谷子研究所所长李东辉先生谢世后还将骨灰安葬在磁山遗址旁以示永久相伴。
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磨盘,这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使用磨制石器。用此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脱粒过程。
磁山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南洺河北岸的山前地带,海拔高度260米,高出河床约25米,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台地连绵,土壤为红、黄黏土,多风积而成,不易风化,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保持着在大部分矿物成分,土质十分肥沃;气候属北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初春低温干旱,初夏干热多风,暑伏潮热多雨,深秋风高气爽,冬季冰冻雪降寒,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6℃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590毫米,年日照2264小时,无霜期225天,非常适宜旱地农业的发展。另据有关专家研究可知,远古时期的磁山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或更高一些,南洺河水量丰沛,旱无水荒,涝无水患,非常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
人类在发明农业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作物本身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一般规律,因而就必须掌握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气象学、土壤学方而后知识,而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也进一步增强着人类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从而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身。正是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才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基础。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粟,是世界农业史上发现最早的黍,粟的栽培成功,是磁山先民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经过长期观察,反复试验,正确选择的结果,这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也是一个艰苦劳动过程。
粟、黍一类耐旱作物在这里广泛耕种,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当时农业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磁山先民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支强大的部落,磁山文化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告别饮血茹毛旧时代,开创了种谷养畜的新纪元。磁山文化农耕之源。
黍的最早起源地
国外学术媒体先后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分别报道了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的突破,利用新的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0000年以前,说明磁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考古遗址中腐朽灰化的旱作粮食的鉴定方法,对于东亚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特别是对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为世界粟(也叫谷子,小米)起源地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吕厚远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现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种鉴定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该课题组利用上述新方法,通过对河北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1个磁山博物馆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和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是黍。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研究认为,在距今10000—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黍的驯化和栽培。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0000年以前,说明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也为认识我国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粟作为五谷之长,是我国最早驯化的栽培谷物,种植粟黍标志着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传统特色作物,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主栽作物培育了我国北方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河北武安市磁山文化遗址最新证据表明,谷子在我国有8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早的谷子遗迹,武安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小米之乡”;作为世界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谷子是中国北方文明的哺育作物,反映着世界农耕文明的原始起源。中国古代先民最崇拜的神灵是土神与谷神,江山社稷中的“稷”,指的就是谷子,后来演化为谷神。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是传统中国人最大的期盼。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哺育了中华民族,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一粒种子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张海江)
版权声明:
原网页已被新农村转码收录,版权归文章来源方:新农村客户端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请30日内与新农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新农村网不负责任。
服务邮箱:4834222#qq.com(请将#替换成@)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浙江台州市仙居县湫山乡:“微”字入手
将不用的石槽、酒缸做成花盆,种上绿植进行点缀;将凌乱的柴爿叠放出有趣的造型;旧轮胎...(41627)人阅读时间:2023-09-19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
为建设公开、透明、平等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连日来,西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提高业...(48083)人阅读时间:2023-09-19荆豫携手 工程项目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成功
为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高质量发展,西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省内远程异地评标常态...(46523)人阅读时间:2023-09-19南阳市南召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召开学习
9月14日上午,南召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57774)人阅读时间:2023-09-19河南社旗科技工信局:精准发力做好创新型
为提升社旗县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产业基础...(51426)人阅读时间:2023-09-19